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31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衡阳日报》开阔了我的视野”
曾龙初赠送本社的书法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送这副劝勉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方面是请报社雅正;另一方面,我觉得勉联最能表达此时自己对《衡阳日报》感激之情。”近日,75岁的市民曾龙初看到本报“成长路上,难忘《衡阳日报》”专栏后感触颇深,酷爱书法的他特意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送到报社。

  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他刚进入衡阳县界牌区公所工作,第一次看到《衡阳日报》就被上面的精品力作深深吸引,看报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说起《衡阳日报》的发展,老人从对开四版的黑白印刷报纸,到四开八版的彩色印刷报纸,以及报道的内容等方面娓娓道来。他说:“早些年,可能受报纸版面限制,对于基层的报道相对较少。但现在不仅能看到高大上的国内国际重要新闻、时事报道,也能看到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还能看到诸多发生在市民身边的人和事,感觉这样的报纸非常亲切。”

  面对记者为何要送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劝勉联的疑问,曾龙初解释,书本上的知识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近50年来,他通过《衡阳日报》让自己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因此被村里人称为有学问的人。

  老人回忆,每到春节时,当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来求对联和福字。即使是乡亲们遇到红白喜事,也要请他去写字。1999年,从衡阳县搬到市区后,他空闲时间更多了,读书看报练字的机会也多了。在中国第七届书画艺术大赛上,曾龙初的作品荣获金奖。他深情说道:“这一切都要感谢《衡阳日报》……”

  >>>记者手记

  报纸,这张铺满铅字的新闻纸,却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今年,新中国迎来七十华诞,也是《衡阳日报》创刊70年。70年,于个体生命而言,已进古稀。但对一张报纸而言,却是日臻成熟;对衡阳这座城市而言,是从浴火重生到风华正茂,是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70年来,《衡阳日报》这张满载历史年轮的报纸,影响和感动了一批批新老读者,也正是因为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才让衡阳日报人觉得记录这座城市的成长、创新、繁荣的印记,是无限的荣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市容环境发生五大变化
“《衡阳日报》开阔了我的视野”
高温下的坚守
生态大米也能“私人订制”
市体育产业 专项调查统计工作培训会召开
再获“全省先进基层院”荣誉称号
揭穿“大额信用卡”骗局的画皮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衡阳日报》开阔了我的视野” 2019-08-31 2 2019年08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