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被分配到市二中教学,从此跟《衡阳日报》有了不解之缘。阅读报纸让我受益匪浅,也很羡慕新闻专干及通讯员在报上发表文章。我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于是也学着投稿。为了写好稿子,我专门看了新闻业务书籍,同时琢磨报上文章、栏目、版面等。
我写的第一篇稿件取材家乡的农业发展。几经修改,我抱着少许希望将稿送给该报农村工作部。郑克惠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编辑,他待人和气,这让我少了几分拘谨。郑编辑看稿后自言自语地说:“那个地方不错,我去过……”他不经意说着,我在旁暗自高兴,看来发稿有点眉目了。
大凡投稿的人,都有一种见报心切的心情。自送稿后,我每天上班都会提前出发,骑着自行车绕道去解放路衡阳日报印刷厂临街的报亭处,查看自己的稿件是否见报?没多久,题为《蔬菜四季常青 柑桔满山飘香》的稿件便见于1986年9月24日的“山乡新貌”专栏。我的姓名第一次刊登在报纸上,开心极了。我家乡的知名度也随之有了提高,柑桔销售也渐好。此后我又深入家乡采访,撰写了多篇消息、通讯等被报社、广播电台、郊区广播站采用。我也得到了村民赞赏,村支书夸奖。
《衡阳日报·晚报版》1993年6月问世后,更是拓宽了我的发稿途径。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稿件质量逐渐提升,且体裁多样,涉及题材广泛。其中关乎百姓民生问题稿件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1998年3月13日,《衡阳日报·晚报版》“读者热线”栏目上登载我写的《春风未度合江路》一稿。一位时任主要市领导就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察看。而后,一条宽阔、平坦水泥路面铺设而成。沿途住户过往司机皆大欢喜,我为成全一桩好事由衷欣慰。
《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副刊版,为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写作平台,激发了我的文学热情。2016年3月12日,《衡阳日报·特刊部》视野专版刊发了《“花园城市国家” 新加坡见闻》。专版图文并茂,“豆腐干”变成了“烙饼”,我的文学水平又有了提高。当报社、机关、企事业等在媒体公告征稿启事后,我都踊跃参与,并能获得一些奖项。
2015年11月26日,《今日老年报》(周刊)创刊,此报十分适合老年读者,我也勇于投稿,直至2017年10月中旬停刊,近两年时间见稿100余篇,偶尔一期刊出三篇。
稿件见于报端,几多辛劳付于此。我力求稿件完美的表达,其标题、取材、段落、用词、乃至标点符号等都反复推敲或查阅资料。我的腹稿往往是在床上即睡前或醒后完成的。1000多字稿竟能默记下来,发现不妥,立刻下床修改。
我订报多年,看报、投稿是我的爱好之一。看报能知天下事,写作益于身心。时而翻阅稿集,往事虽如过眼烟云,可陶醉于惬意。如今纸质稿时过境迁了,我又与日俱进学会电脑写稿、邮稿了。
来稿请寄衡阳市高新区天台路33号
衡阳日报社总编室 王文焱 收 邮编:421001
电子来稿请发至hyrbs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