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许 珂 图/本报记者 陈太仰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了东方独特的生理、病理、气理、情理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家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事实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它大到论宇宙创生起源,中到论天地之运行,小则论生命的奥秘,将人的每个个体包含在宇宙空间的运行体系中,将人的生、老、病、死归结为顺应自然界的生长、生发、收敛、收藏的时序。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做客国学讲座,从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出发,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内经》的养生目的是延年益寿
《内经》一书成书于西汉时期,是西汉以前医学经验的总结。它既涉及军事、数学、音律、地理、自然科学等,又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治疗学说、针灸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
《内经》里的养生又称“摄生”,是指运用各种方法,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内经》所提倡的养生法则有:
1.顺自然、宜饮食 。
《内经》所谓的“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求通过安排起居、调养精神,使人体的阴阳气与自然界的阴阳气升降规律保持同步。《内经》认为,饮食不但是后天生化之源 ,而且还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
2.节房事、适劳逸
《内经》认为,阴精是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及防病康复的基础物质。因此,积精全神,特别是保肾精就成为养生的根本原则。中医学把“劳倦”与六淫、七情、饮食列为主要致病病因和发病因素,形成了中医病因与发病学的自身特点。
3.调情志、避邪气
“七情”属“人之常情”,但是“七情”太过或急骤,超出常度,超出人体自调能力时,就会成为病因或发病因素。高度重视精神情志的自我调养,保持身心健康,保持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中医养生观中的主要特色。
4.治未病、慎服药
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防病于“未生”,这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原则;二是当疾病处于感而“未发”,但已出现某些先兆征时,如在机体的特定部位出现异常表现时,即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谓当疾病已发病,而邪尚未盛,或定期发作的疾病,在发作之前,就选择适当治疗时机,先行一步,予以截断;四谓病虽已发,依其传变规律,当传而未传之时,抓紧治疗“治未传”亦谓之“治未病”。
5.重康复、三因施养
对久病或病后体弱进入康复期的患者,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应治养结合,不能急于求成,养生治病都要“各得其所宜”。因时、因地、因人、施养施治是中医养生治病的特色,也是人类对养生保健高层次的要求。
《内经》养生的方法分为四季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
一年四季呈现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现象。所以,春天是要养“生”,夏天是要养“长”,秋天是要养“收”,冬天是要养“藏”。 《内经》认为,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养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应借助大自然的生机,去激发人体的生机,鼓动生命的活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五脏,尽快从冬天的藏伏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新一年的生命活动。春天重在养肝,因为肝主生机,肝应于春;夏季,要利用天地的长势,去促进人体的生长功能,重点在养心,通过调动心的气血运行功能去加强人体的生长功能。养长包括夏天要长个子、长肉、长骨骼;秋季,要顺应大自然的收势,来帮助人体的五脏尽快进入收养状态,让人体从兴奋、宣发的状态逐渐转向内收、平静的状态;冬季,要顺应冬天天时的藏伏趋势,调整人体的五脏,让人体各脏经过一年的辛苦后,逐渐进入休整状态,也就是相对的“冬眠”状态。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同时,《内经》认为,饮食养生的原则是:全面膳食,饮食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合理搭配;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因人择食,根据年龄、性别、体质不同而选择食物;因时择食,根据季节气候特点而选择食物。
《内经》指出,情志也能养生。因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所以,要达到养生的目的,就必须要清静养神、开朗乐观、保持心理平衡、淡泊宁静,知足常乐,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身心健康。
八种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
《内经》认为,适宜养生的方法有:坚持四“多”四“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食多嚼、少坐多行,少忧多眠、少车多步;坚持九“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努力做到“四通”,血脉要通、呼吸要通、胃肠要通、 泌尿系要通(血道、气道、肠道、水道);践行“八字”诀,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而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如,痰湿体质易出现肥胖或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气虚体质易出现感冒、低血压、内脏下垂等病症,阳虚体质易出现畏寒怕冷、极易感受寒邪而形成各种痹症、泄泻等,阴虚体质常内热上火,极易感受热邪而见咽喉疼痛、失眠、烦躁等病症,瘀血体质易患肿瘤及各种痛证,气郁体质易情绪低落、郁郁不乐。
何清湖表示,拥有平和体质的人要适度体育锻炼,劳逸结合;环境起居应顺应四时阴阳;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过饥过饱及偏寒偏热;保持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气虚体质的人起居宜柔缓,不宜做剧烈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五禽戏等体育锻炼;环境起居夏当避暑,冬当避寒,以防感冒;精神应清净养藏,不躁动,少思虑。
阳虚体质的人在夏天不要露宿室外,不直吹电扇及空调,冬天避免在大风、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宜做舒缓柔和,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运动,夏季多进行日光浴。
阴虚体质的人夏应避暑,冬要养阴,居室应保持安静,生活要规律,遇事要冷静沉着,少参加争夺胜负的文娱活动,不熬夜,不做剧烈运动,宜做动静结合的运动项目,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并注意节制性生活。
痰湿体质的人要远离潮湿,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听轻松音乐,以动养神;坚持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游泳、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结实致密;以动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湿热体质的人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放松身心,避免熬夜过劳;坚持高强度大运动量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球类等。
瘀血体质的人居住环境宜温不宜凉,作息要规律,睡眠要充足,精神要愉悦;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舞蹈、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
气郁体质的人要主动寻找快乐,常看喜剧、励志剧,多听轻松开朗音乐,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进行跑步、爬山、武术、游泳等体育活动;室内要常通风,装修格调要明快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