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他刚健颖悟,兼资文武;青年时,他风流倜傥,豪气冲天;老年时,他清冽峭拔,栖伏待机。王船山,天地一大儒,生从道,死从义,以身任天下。近日,衡阳文化学者许定国做客国学讲座,从历史的碎片里打捞、拼接、还原王船山文武双全、豪迈英武兼圣贤大儒的形象。
从“渐不真”,到“不尽肖”,再到“认不来”“莫浪猜”,王船山对自己的画像十分不满
据史载,王船山让本土画师刘思肯为自己共画像两次。
一次是1675年(康熙14年),在长沙水绿洲(今橘子洲),刘登上先生坐船,特意为老师画小像一帧。船山吟七绝三首,题为《走笔赠刘生思肯》只有第三首与画像有关:“老觉行容渐不真,镜中身似梦中身。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
王船山的诗句婉转表达其对画像不真的嗟叹,以及对“梦中身”与“镜中身”的朦胧幻影,言下之意是,你就是画得我再老再衰,我还是坚守着前朝气节!
第二次是1689年(康熙28年)9月,刘思肯来到衡阳“湘西草堂”为船山再次画像。71岁的船山有诗《野史刘生惜十年之别来访山中为写衰容赋赠二首》。但这两首诗无一句提到“画像容貌”。但在同样记此事的《鹧鸪天》一词则有一“小引”云:“刘思肯画史为余写小像,虽不尽肖,聊为题之”,注意这里首次明确表示画像“不尽肖”,即不是很像。
词里用了白描、调侃、反讽、对比等手法从四个层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姜斋。”把镜,是“持镜自照”,还是对镜对画?认不出来是画的谁,问了别人,说这就是“姜斋”你啊!这是白描手法否定。“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这是对比反讽,乌龟是死了后才任随人们用龟甲卜算,我的“人生之梦”还没“圆梦”就别猜了。“谁笔仗,此行骸,闲愁输汝两眉开”。这里则对画像细部提出异议:怎么用的“笔法”?我的愁苦如输送给你,能画得我“眉开眼笑”?
总括以上船山先生对自己画像的不满情绪,从“渐不真”,到“不尽肖”,再到“认不来”“莫浪猜”等。一个疑问就在我们心中浮现:莫非刘思肯浪得虚名?但除了船山本人,没发现别人对这两张画的异议,包括船山先生的后人。再联想到年龄因素,第一张肖像画,当时船山先生是57岁,临近花甲之年;第二张画是71岁,已是古稀之年。符合一般老年人对自己衰老容貌的不满,尤其是经历过青春美少年,风流倜傥俊朗美男子阶段的老人。有这样的不满是正常的。尤其在王船山这个高颜值基因遗传的大家族里,祖孙历代都盛产美男子的背景下,他历来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器宇轩昂,不怒自威,面如冠玉,儒雅倜傥,王船山对自身“文化肖像”持有高度自信
首先,船山先生是对自己的降生高度自信。他曾高歌:“大化使我生,定非泥沙抟。”(《游仙诗》) “大化使我生,嘉命遂已承。”(《拟阮步兵抒怀》)。“苍天使我生中夏,玉函石中金可冶。”(《芳树》)可见,船山自诩“天生金玉材质”,不是“泥沙”合成,因而承担着美好使命(嘉命)。
其次,他对自己容貌遗传父母而直抒赞美:“父母生我此发肤,丈夫昂藏自有真。”(《仿李邺候抒怀》)什么样的“发肤”呢?“绀发金毫此是真,父兮生我大年椿。”(《遣兴》) “椿树”,古传8000年一季,长寿意。父母生下他时,父50岁,母47岁。“绀发”,黑里透红,也称“雪青色”头发。“金毫”,金黄胡须,是男子须髯髭须中“颜值”最高贵一品。三国孙权即是紫髯。船山先生成人后,满头乌青长发,卷曲带金黄的须髯,五官端正,腰板挺拔,完全是个昂藏高大的美男子。
在现有资料里,船山的祖父等人则有美男子颜值的记载:首先是身高与髭须。《家世节录》中对其祖父少峰公王惟敬的描写是“公姿貌森伟,长六尺,髭须疏秀,瞳光透出十步,伉爽尚大节,饮酒至一石不乱。”据史料,明清时的一尺等于今天的31.1厘米,六尺就是1米86,远高于普通人,加上古人判断“美男子”颜值高否历来是髭须为首;其次是眼睛的瞳光,透出十步显然是夸张,但这种却眼光明亮、炯炯有神、如电透射,这都是美男子的相貌特征。
此外,船山先生家庭形成两个系列的男性颜值风度。一是“器宇轩昂,不怒自威”系列,以祖父少峰公王惟敬,父亲武夷公王朝聘为代表。另一个是“面如冠玉,儒雅倜傥”系列,以叔叔牧石先生王延聘,小叔叔王家聘,外祖父谭时章,号念乐公等为代表。
少年血气到青年豪气,汇聚到中年大气,再历几十年豪杰气象向圣贤心熔炼合一,王船山汇成浩然正气充塞天地
船山先生少年(童年)时期,虽然父亲离家十年在京读书,但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王船山天性自由奔放,酣畅挥斥。
一面是天资颖悟,早慧神童,好学上进,智力超群。他4岁发蒙随长兄读书,7岁读毕《十三经注疏》,10岁随父读《经义(以经书文句为题,学习阐述义理)》数万首,12岁便以文字与友人相往,14岁考中秀才读尽藏书,16岁在衡郡岁试中获得一等一名。此时,船山先生具有了“书剑娴熟,兼资文武”的优良骨架。
另一面是“活泼矫健,斗草骑竹。狂嬉过度,顽皮捣蛋”的熊孩子。船山先生后来有诗歌1632首,其中“咏物诗”有297首,其大型组诗《落花诗》99首,咏梅诗100余首,涉及植物花草繁多,这与他童年酷爱“斗草”游戏,积累了丰富的植物知识有关。
如果说船山先生少年血气满满,有神童与英俊少年之誉,且兼资文武,书剑才气,勃郁奋发。那么,青年时期的船山先生则是冲天豪气、倜傥风流的美男子了。
概括起来有三大特征:一是“文酒之会”广交友朋,初显“豪杰胸襟”。船山到老年还颇为自得:“夫之自弱冠幸不为人厌捐”,即人见人喜的好朋友。二是“胸怀大志”“身任天下”,豪杰的“事功意识强烈”,诸如“走马骑射”“刀剑习武”,关注“四方之事,江山险要,士马食贷”都是。因此这群豪杰在“文酒之会”中没有沉溺酒色轻狂,船山也很理智地谢绝“歌者秋影”见嘱好意。三是“勇而自伤肢体”(剺面,用刀划面,割腕),在伤口上敷以毒药,造成溃烂“创甚”状态。这种“骇人听闻”手法纯是“豪杰”所为!一介书生绝无此为!
中年时期的船山先生,被血与火熔炼出磅礴气势,他以身许国,慷慨赴死,救国救民。
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段:“一举义旗,揭杆赴难”。这段史料奇缺,有人甚至怀疑真实性。有人又夸大其实。从船山自述材料看,“揭竿而起”是有其环环相扣的完整性:事前策划,以船山组织的“匡社”豪杰群雄如夏汝弼、管嗣裘、李国相、僧性翰等。事前“涓戒同志,枕戈待旦”,大本营在方广寺,衡阳渣江乡有河田营,近年,在南岳方广寺山后,新发现义军习武的演武坪。有研究认为,同时还有耒阳义军也在发动,中途有堵胤锡部队经过,冲散敌军,王船山等才杀出重围脱身。在新的研究传记里,有船山练剑,击杀贼人情节是合理的。他少年就血气方刚,青年后更是骑马射箭,习练武艺,所以他“自伤”救父兄,是有豪杰基础。事后的“善后”也有组织有安排,收集残部,“药食之” “日饭四五十人”,不是“乌合之众”溃散。且有武装保卫措施,更深远的历史影响还在于这种书生领兵(农民)建军模式,到中国近代湘军生成,深刻影响国家民族命运。
老年时期的船山先生在构建百科全书式的理论丰碑中,彰显了几大特征:栖伏待机,正气凛然,其豪杰志气愈挫愈坚。曾有观点认为,船山先生33岁后就一直“隐居山林”。史料记载,34岁时,大西军统帅李定国邀他出山;35岁时,永历帝在贵州安隆又请他出山,船山都拒绝,漂泊各地,直到39岁才返衡阳。所以“33岁隐居说”不成立。而且从此后船山先生著书立说来看,他是一手抓理论建设,一眼关注天下大势,并在总结研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实现“豪杰—圣贤”人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