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岳南山路与衡山路(老107国道)相交处,有一座六角凉亭,里面立着一块旧碑,上书“止观桥”三个大字,题款为“桂国主”,即明桂王朱常瀛。
在介绍止观桥桂王碑以前,得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藩王制度。
我国的封藩制度可追溯到西周奴隶社会,那时的分封制与后来的封藩制一脉相承。在衡阳境内,就有过西汉的钟武侯国、承阳侯国,南朝的湘东王国、重安子国、临烝伯国、重安侯国,唐代的衡阳王国等。
在明代,来到衡州府的第一个藩王是雍王。他受封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德二年(1507年)去世。
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的第七个儿子,于天启七年(1627年)就藩衡州。崇祯十六年,农民起义军部张献忠风卷残云,攻下衡州,桂王朱常瀛落荒而逃,客死于广西梧州。其子朱由榔袭封桂王,后来成为南明永历皇帝,在颠沛流离十五年之后,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桂王府位居衡州府城中央,占据了城内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一座城中之城。现在具体的位置,大约南始先锋路,北到常胜路,东起中山路,西至蒸阳路。
在农民军攻克衡州的时候,桂王府多数建筑被破坏。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京城修建太和殿等殿宇,桂王府的幸存建筑被全部拆除,用材运输入京。至此,王府的有形遗存,已从衡州大地消失。
桂王在南岳的遗迹,却有幸存留。
据李元度《南岳志》记载:“岳市西有司马、中镇二桥碑,碑各三大字,署桂藩题。”他记录的方位有误,司马桥是在岳市东,只有中镇桥在岳市西。不过我们由此可知,司马桥、中镇桥,加上止观桥,桂王在南岳共立有三块桥碑。三桥分别位于自衡山县城至南岳和自衡州府至南岳的两条要道上。桂王修桥立碑,说明了南岳衡山在国家版图上的重要地位。桂王借此彰显王权、增强控制力的意图也很明显。
中镇桥和司马桥碑毁于文革,仅有止观桥碑幸存。
止观桥碑的碑身高295厘米,碑首高约40厘米。碑体宽88厘米,厚8.5厘米。正面刻着“止观桥”三个大字,碑首雕以磐龙,大气庄严。立碑时间为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我见到的南岳现存古碑里,论规制的高大上,除了大庙的御碑,就数这通了。
碑后也有一些文字,记录了捐款修桥的情况。其中桂王最多,捐银二百两,其余王府官员及相关寺庵僧人捐银一百两、十几二十两、三五两不等,最少的二两。共计二十人,捐银四百一十两。
在当年,这是一笔巨款了。修桥之外,还建有一座茶庵。
三百八十多岁的止观桥碑,是桂王在衡阳的唯一实物遗存,对于研究明代王室规制,桂王的宗教观念等均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珍惜。
被保护的止观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