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2月24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子轶事之
撰写《易传》
  ■马  龙

  11

  《周易》是周朝的典章制度,是周王朝统治者与“天”沟通的渠道,“天”通过《周易》来向统治者显示天命,昭示吉凶,指导一切“国之大事”的行止。

  相传上古帝王伏羲“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为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创设“八卦”。据说为上古社会预测吉凶的占书,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史记·周本纪》曰:“西伯(周文王)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所谓八经卦,即三爻组成的单卦,六十四别卦,即六爻组成的重卦。《连山》《归藏》今已亡佚,无从考证。《周易》在八卦的基础上演化出六十四卦,其形成结构和内在含义就发生了突变: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形成了,由这种内在转化关系和逻辑结构所生发出的“象”也就极大地复杂与丰富起来,再也不是简单的吉凶对立,而是吉中凶,凶中有吉,在六十四个卦里,每一爻所处的位置不同以及与上下爻之间的关系,都构成吉凶变化的细微因素,由此造成了卦爻里面的吉凶比例变化万千,一个整体性极强、相互密切关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大千世界,各种可能性发展及无所不包的、周而复始的宇宙形态的形式逻辑体系由此而诞生。

  孔子接触《易》应该是他做鲁国的大司寇之后,正式研习《易》应该是他去鲁适卫之后,最有心得应该是他六十岁以后,“厄于陈蔡之间”时期。孔子之时的《周易》,所蕴含的只有吉凶之意义,没有义理之功能。孔子在研《易》之中,撰写《易传》,用义理对《周易》进行了重新的诠释,为《周易》赋予了全新的哲学思想之生命,从而使包括《易传》在内的《周易》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源头。孔子在晚年招收一批《易》学弟子,开辟了传承《周易》的学统,使得《周易》这一原本充满神秘色彩并且为极少数人所垄断的占筮之书一变而为孔门思想经典,经过春秋战国的乱世硝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南北两个《易》统。

  《周易》之书得以不绝,《周易》之学得以光大,孔子乃关键之枢纽。纵观两千多年来的《周易》学派,没有一家能够跳出孔子《易传》所框定的思想范围,不禁令人为之唏嘘感叹。孔子在《易传》中所注入的积极入世担当精神,及把《周易》纳入属于伦理,哲学层面的思想体系,被宋儒推崇《易经》为六经之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上古社会的“堕落”(下)
南:劲节虚怀,柔中有刚
撰写《易传》
南岳止观桥碑—— 中国藩王制度在衡阳的唯一实物遗存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撰写《易传》 2019-02-24 2 2019年02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