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改革开放,40年东风激荡,40年春华秋实。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政法工作紧跟改革发展步伐,劈波斩浪,砥砺奋进,在推进平安衡阳、法治衡阳、过硬队伍和智能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了从恢复重建到发展壮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为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市委政法委:平安建设稳步推进 从严治警英模辈出
市委政法委坚持创新引领,全面压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完善落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点治安问题整治、综治考评奖惩、综治维稳追责问责等机制,健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有效破解了一批体制机制性难题。坚持科技支撑,扎实推进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市建成和接入视频监控点18386个,完成4789个网格和12个县级、146个乡级、980个村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农村“天网工程”、网格化农村警务等工作在全省推广。坚持重拳治乱,开展 “四大严打整治行动” “禁毒风暴”、扫黑除恶、“两站一场”整治等专项行动。坚持固本强基,规范配齐了县级党委政法委机构编制人员,综治工作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先进。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市委政法委着力提高执法司法质量,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执法司法状况考核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先进;着力解决执法司法难题,扎实开展执法检查专项活动,全市法院执行案件结案率达到94.76%;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切实加强法律法学研究,市、县两级实现法学会全覆盖,市法学会荣获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
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是政法工作的永恒主题。市委政法委坚持政治建警,扎实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筑牢干警忠诚之魂;坚持素质强警,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坚持从严治警,用铁的纪律管班子、带队伍;坚持宣传导警,深入开展“平安家园”“五进”等主题宣传活动,政法英模不断涌现,总数和影响力均位居全省前列。同时,今年市委政法委牵头负责的队伍建设、平安创建、铁路护路、执法监督、见义勇为、政法宣传等工作均名列全省前茅。
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 促进社会和谐
市中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为巩固国家政权、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40年来,市中院始终坚持维护公平正义。80年代,全市法院按照党中央“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的精神,复查各类案件17754件18658人,依法纠正冤假错案10297件12356人。以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为原则,通过二审、再审依法改判案件5000余件。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后,法师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20000余件,有效维护了8000多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始终坚持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审结刑事案件12万余件,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的占比36%,依法审结了一大批大案要案,维护了社会稳定,净化了政治生态。
始终坚持服务经济发展。市中院先后制定了《关于服务法治衡阳建设的十条意见》等相关规定,指导全市法院服务经济建设。依法公正处理民商事案件50余万件,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妥善处理涉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土地出让等案件上万件。
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全市法院加强执行攻坚,通过积极构建“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推进联合惩戒体系建设、追究拒执刑事责任等新举措、新手段成功执结案件20余万件,兑付执行款上千亿元。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行政诉讼体制改革、审执分离改革、刑事审判量刑规范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了衡阳法院系统执法办案水平的提高。科学搭建新型审判团队、探索法官动态调配,切实解决司法质效不优的问题。
始终坚持狠抓自身发展。全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适应了现代化审判执行工作的要求,庭审可同步录音录像、可网络同步直播,电子卷宗可随案生成、可网上调阅。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日渐成为法院队伍的一面独特旗帜,百余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
市人民检察院: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公平正义
1978年7月13日,中共衡阳地委批准成立湖南省人民检察院衡阳分院。40年来,衡阳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恪守“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依法、忠实、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业务和队伍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始终坚持服务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民利并重,全力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积极投身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延伸服务职能,主动对接国企、民企和园区发展,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改善营商环境。
始终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适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坚持快捕快诉,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113734人,提起公诉101880人。严格依法办案,注重保障人权。
始终坚持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并重,全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1996年至2017年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045件3925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扎实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初步构建了宣传、教育、制度、监督“四位一体”的预防体系。
始终坚持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并重,全力促进司法公正。全面履行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等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仅过去的十年,两级检察机关共依法开展立案监督1556件,依法追捕2945人,追诉2255人,提起抗诉501件,办理民事行政申请抗诉案件3070件。
始终坚持规范管理与机制创新并重,全力提升检察效能。全面开展网上办案、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预警、网上监督、网上考核,对执法办案和其他检务实现全程、统一、实时、动态管理。积极探索检察业务工作改革的新路子,初步建立了法律监督规范化、安建华、一体化、制度化的“四化”办理机制,提升了办案效率。
市公安局:积极打造“四大警务”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40年来,衡阳公安工作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鼎新革故,砥砺前行,在队伍建设、执法思想、打防能力、服务水平、警务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市公安局紧扣打击防范主责主业,积极打造“主动警务”。组建情报指挥中心,建立完善情报信息研判机制和情报官体系,借助各级指挥调度平台和派出所综合警务指挥室,打造“警务跟着警情走、警务跟着情报走”的情报主导警务模式。建成侦查作战(反电信诈骗)中心,整合各警种资源与7大银行、3大电信运营商合署办公,打造“多警参与、多轨联控、多侦联动”实战格局。全市刑事案件破案率持续上升,2014年突破40%,到2017年底,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成立基础防控(网格化管理)中心,创新建设“五化”治安防控体系,其中南岳安保模式得到公安部推广。在全国率先探索“以文化人立德教育”监管工作模式和“戒毒从心开始”崭新理念,巩固推进派出所勤务改革、基础信息采集、实名制管理、电动车上牌管理,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防护管控。
市公安局着眼时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企业群众所盼所想,大力打造“智慧警务”、倾心打造“民心警务”。强化视频监控、刑事技术、实时通讯等警务实战支撑手段建设,不断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来应对复杂的社会形势。2017年,全市“雪亮工程”累计新增接入各类社会视频监控点3500个。智慧警务云平台支撑运行56个系统,整合归集实战应用数据38亿余条。成立行政审批中心,推动市政府出台《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出台71条便民利民举措,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市公安局围绕提升执法规范水平,全面打造“法治警务”,全面完成刑事案件“三统一”制度改革,成立执法管理委员会、疑难案件委员会、执法监管中心、受立案管理室。立足队伍建设根本需求,持续打造“衡阳铁警”,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先后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和重大典型。
市司法局:维护衡阳和谐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市司法局自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机构从小到大,职能从弱到强,始终立足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治保障等职责,为维护衡阳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历经普法办到依法治市办再到市委法治办的变迁、整合,责任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普法机制从司法局主导的“独角戏”到“谁执法谁普法”的“大合唱”;普法对象从“大水漫灌”到如今细化对象的“分众普法”;普法内容从“启蒙式”扫盲普法到“浸润式”的法治意识培育。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普法队伍。平台方式不断创新。12个县(市)区全面建成一定规模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广场)、长廊,在全国创新率先打造了市县两级学法考法中心。大力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在村(社区)广泛开展法治建设“九个一”工程。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法律服务机构逐步健全、法律服务队伍日益壮大、法律服务平台便民利民。全市已有35家律师事务所、9家公证处、13家法律援助中心、42家基层法律服务所、17家司法鉴定机构和3100余个调解组织;已有执业律师、法律援助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共1190人,人民调解员1.2万余人;已建成线上线下并行、实体虚拟同步、前台后台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刑事执行夯实了社会稳定之基:衡州监狱逐步推进从“底线安全观”转变为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治本安全观”,建狱至今已累计关押、改造服刑人员6万余人。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已累计帮助近8000名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社区矫正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实现了“七个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