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用心用力用情帮扶贫困群众,我市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通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32条工作措施》等一系列文件,对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奖惩、乡镇领导干部“三走访三签字”、第一书记选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脱贫攻坚考核等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奖罚措施,市驻村办加强督查督办。截至9月底,全市共问责68人,其中诫勉谈话9人,谈话提醒48人,召回11人。
精准施策 狠下“绣花”功夫
因户制策、因人制宜、精准施策,全市各地用“绣花”功夫推动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满意度”。
——产业扶贫断穷路。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目前已有178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对接帮扶贫困户270325人,产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达到94.3%。
——就业扶贫摘穷帽。2016年以来,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961人,共发放交通补贴2824人次,发放金额106.75万元,发放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3172人次,发放金额437.49万元。
——安居扶贫挪穷窝。2016、2017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304人,建成住房9776套;今年实施安置项目60个,全部由省建工集团统一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目前,已竣工住房141套。2014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67301户。
——教育扶贫挖穷根。围绕“一提高、两降低”,大力开展“三帮一”劝学活动,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4年以来发放各类资助金9.28亿元,资助各类学生达75.6万人次。
——健康扶贫治穷本。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平台在12个县(市)区全面启动,贫困户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县域内定点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0%以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330357人,参保率为100%;全市慢病患者签约率、大病集中救治率、重病兜底救治保障率分别达99.73%、98.05%、98.02%。
——保障扶贫兜穷底。县市和城区农村低保标准由260元/月分别提高到320元/月和480元/月,大力推行“社会救助五个一批”工程。2018年全市共有农村特困人员36410人,供养水平达到每月428元/人,同比增长16.3%;累计救助贫困群众25.23万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024.21万元,临时救助5.2万次,发放资金4840.83万元;慈善救助农村贫困人口4.2万人次,1600多万元。
——设施扶贫改穷貌。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强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全市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85%,4G覆盖率达到99%,完成1219公里的通畅工程,建制村通客班车率达到99.83%,209个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解决27.9万余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工程。
转变作风 促进问题整改
全市上下以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着力打通作风建设“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
今年来,全市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一月一主题”活动,脱贫攻坚活力不断增强;针对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11类突出问题,全面部署开展基础工作、帮扶工作、政策落实、产业扶贫、贫困人口精准退出、压实乡村责任、信访处置、资金项目等八大整改行动;对中央、省考核、督查巡查,中央巡视暗访和国家审计署查摆出来的7大类30余个问题,按照 “一类问题、一名牵头领导、一套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总要求,对账销号,并挖根溯源、举一反三,自查自纠各类问题187个。目前,中央交办的26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省级交办和自查的303个问题,已整改到位298个。
全市坚持将常态化督查、专项督查、行业部门督查、明察与暗访等有机结合,通过经常性督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问题、整改问题。目前,全市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共查处622人,其中党纪政纪重处分27人,问责249人,追缴违纪资金129.6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