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是湘南地区成立最早的肛肠病专科,医院重点专科,有50多年的开科历史,是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被湖南省中西医肛肠学会授予“肛肠病治疗新技术重点推广示范医院”。
肛肠疾病包含上百种病,从部位看大体可分为结肠疾病,肛门直肠周围疾病;从性质来看,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不管是器质性疾病的手术后,还是功能性疾病的调理,中医在其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比如在西医,便秘患者只能通过泻药治疗,腹泻患者只是止泻治疗。然而,中医内治法可以通过个体化治疗,起到积极的效果。
具体来讲,肛肠科的内治大法分为消、托、补。比如:肛肠手术后,气血亏虚,大便不畅,一般都会用益气通便的治法。比如常用温清饮。肛周脓肿,不破溃脓,采用托里透脓散。痔疮重度贫血的患者,气血不足,采用补法。一凌姓女患者今年2月5日便血就诊,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稍动则气促。查血常规33g/L,属于重度贫血。给予中药清源散治疗,血色素升至56g/L,行痔疮手术。患者恢复良好,气色体质改善。肛瘘术后患者,常服用内托生肌散(清代张锡纯方),发现长伤口比不用的还是要快些。肛瘘术后早期,加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
一董性女性肛瘘患者,术后结合中药内托生肌散治疗,伤口愈合速度明显。一个吴姓16岁女学生,肛裂出血伴疼痛,在好大夫网站上求医,给予中药“清源散”(原方出自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治疗,疼痛及便血症状均显著改善。
市中医医院一职工母亲,肛门疼痛,大便一周一次,便时疼痛。诊断为肛裂疼痛,患者拒绝手术,予中药治疗:几日后打电话询问,大便好解多了,也不甚疼痛。
如果说内治法主要是辩证施治,通用于中医临床各科,那么外治法在肛肠科中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中医外治法主要指不经口服给药, 而通过肛周的皮肤、黏膜等途径, 应用中草药进行熏、洗、敷、贴、浴、涂、灌、擦、脱等, 以及使用器械来治疗肛肠科疾病的方法。
一是熏洗坐浴法。在熏洗过程中,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 借助温热之药力通过皮肤或创面的吸收而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温热蒸汽通过皮肤、腧穴、经络气血得以温通,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和恢复局部功能, 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收敛止痒等治愈疾病的目的。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的是冬青坐浴剂,肛肠智能熏洗仪。
二是纳肛法。采用中药栓剂、油膏剂纳入肛内使之直接接触病灶, 使用方便, 痛苦小, 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等功效。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的是复方芙蓉叶栓、玉红生肌膏、三黄膏。
三是掺药法。将各种不同药物加工成粉末, 配伍成各种作用的外用药, 是为掺药, 古称散药, 现称粉剂。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最典型的就是银灰粉、九华粉。
四是灌肠法。药物经肛门灌入直肠以治疗肛管、直肠及结肠疾病的一种方法, 从而起到治疗的目的。主要包括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两种。保留灌肠:排空大便后用灌肠器将37—40℃的浓煎药液50—100mL, 灌入直肠,平卧休息, 保持药液在肠道内停留至少2小时以上, 以达到治疗目的。如三黄汤,康复新液,甲硝唑+地塞米松。清洁灌肠:使用具有润滑或泻下作用的药液注入直肠, 促进肠道排空, 以达到解除便秘或术前清洁灌肠之目的, 如肥皂水或开塞露。
五是脐疗法。选用适当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粉、糊、膏)贴敷脐部的一种外治法。主要是利用肚脐 (神阙穴)敏感度高、渗透快,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的解剖特点, 以及神阙穴总理人体诸经血脉, 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皮肉筋膜的生理特点,使药力经肚脐迅速涌透到各个组织器官, 以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等, 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六是药物理疗法。借助某些仪器或器具, 配合中药外用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如大肠水疗法(用于便秘,结肠炎)、电磁波治疗(TDP)、微波治疗、激光疗法。主要是电磁波或微波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 加快局部代谢, 增强局部的免疫力, 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促进水肿吸收, 消炎止痛作用。正如《外科正宗》曰:“使气血得疏, 患者自然爽快, 亦取瘀滞得通, 毒气得解, 腐肉得脱, 疼痛得减。”
七是其他外治法,如隔物灸法、针刺法、熨法、复位治疗、扩肛治疗、药线治疗、枯痔治疗等。
作者简介:李兵剑,2007年本科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2010年硕士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师从湖南肛肠病专家谢力子教授、熊之焰教授。2009年4月—10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腹外一科进修学习,2013年晋升为衡阳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进修学习。现任衡阳市中医肛肠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肛肠分会会员,主持及参与市级课题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还负责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医院本科班《中医外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