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品枣
收获满满
立秋刚过,位于衡山县永和乡的冬枣基地就迎来了大丰收。8月12日,以“生态、绿色、创新、共享”为主题的衡山县第五届乡村生态旅游节暨永和冬枣采摘节开幕。上千名游客慕名而来,赏美景、采冬枣、品美食,享垂钓,体验枣园风情和清凉采摘的乐趣。
北枣南移,衡山永和结硕果
永和乡是衡山的农业旅游之乡,地处衡山东南部,与湘水紧紧相依,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农产品丰富,素有“小水果之乡”美誉,尤以冬枣、沃柑、西瓜、香瓜、猕猴桃和黄梨等为最。
此次采摘的冬枣属于北枣南移,是紫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4年从陕西引进栽植的大荔优良冬枣品种,2016年试挂果,今年实现投产。从一期建设300余亩特色冬枣大棚种植基地到现今的500亩,预估产量在50吨以上。目前已经实现全部大棚设施绿色栽培,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简短的开幕式过后,游客纷纷踏入枣园,来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只见采摘区内,成片的冬枣树上挂满了串串冬枣。这里的冬枣树最高的也不过两米,伸手毫不费劲就可采摘到自己钟爱的枣儿,就连小朋友也可自己动手采摘。大家三五成群,提着果篮,手握枣枝,一边品尝冬枣的甜美,一边体验采摘的乐趣。哪里的枣儿最红,哪里的枣儿最大,哪里聚集的游客也就最多。
据悉,此次采摘活动将延续至9月11日。
科技支农,早熟的冬枣格外甜
“没想到早熟的冬枣这么甜。”枣园里,特意从市区驱车前来的张女士一边采摘冬枣,一边评价道。
“永和冬枣之所以这么甜,多亏了湖南农业大学与我们校企共建,结成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紫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姚乐贵告诉记者,按照《湖南省冬枣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公司与湖南农大联合共建了“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冬枣特色产业基地”。
移栽之初,不仅产量不高,而且枣子果皮容易破裂。基地自建立以来,湖南农大派出了以王仁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开展冬枣栽培技术攻坚克难,通过3年多的努力,不仅解决了黑头病害等技术问题,如今采用大棚栽培技术,不仅防止了南方雨水的影响,而且将成熟季节从原来的9—10月提前至8月。如今,枣园的枣树产量、品质大幅提升,平均每亩实现增产500公斤、增收1.2万元。
产业扶贫,帮助村民奔小康
目前,紫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有冬枣基地500多亩、百香果基地200余亩、蔬菜基地100亩、油桃基地100亩,公司以种植基地为依托,发展林下养殖、农业观光旅游、结合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在公司做大做强的同时,还以基地为平台,通过对广大农户进行科普宣传、培训、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农民的同时,还与当地3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让贫困户自行管理50余亩百香果基地。基地每年还为150余名贫困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发放劳务费用近百万元。
有了校企共建这个平台,公司与湖南农大还积极帮助临镇农友合作社枣园提高生产效益,年创收达到100万元以上;通过科技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10户、农户92户种植冬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依托这个冬枣基地,此次衡山县与永和乡还大打“乡村旅游牌”,为游客提供吃、玩、采摘等综合服务。采摘节当天,当地接待了上千名游客,售卖冬枣收入十余万元。其中,枣园特别挑选的三盒“冬枣王”还拍出了880元的高价。
近年来,衡山县借力“湘江生态旅游经济带”和“环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实施“全民兴旅、全业融合、全景衡山”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旅游+”战略,引领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道路。
加上这次节会,全县已连续举办了5届乡村生态旅游节,每年的旅游节活动已成为推动衡山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特色载体和加强对外交流、展示衡山形象的靓丽名片。
“冬枣仙子”
展示“冬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