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自2009年首个“全民健身日”启动至今,9年来,“全民健身”的理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当然,全民健身的管理问题和认识误区依然还存在。比如,一些社区公共健身器材利用率不高,老化严重、疏于维护;一些健身会所经营管理缺乏规范,健身指导人员缺少专业资质;一些地方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都亟待反思和解决。毕竟,全民健身日只有一天,但健身应该保持一生。不仅是有关部门,也包括每一个公众,都应借一年一度“全民健身日”的东风,努力发挥长效机制,将健身活动真正融入日常、融入生活。
2. 近年来,公共场所不知不觉多出了很多共享按摩椅。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按摩椅在高峰时段生意不错,但只躺不按的现象也不少。另外,是否定期清洁、维修,卫生、安全等也成为共享按摩椅能否走得更远的不确定性因素。(据《中国青年报》)
浅见:共享按摩座椅目前在公共场所确实已常见,对这种新兴的市场业态,我们采取包容态度是很有必要的。不过,随着其不断普及,一些特殊人群也应注意:如颈腰椎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孕妇等,最好不要随便使用。此外,相关部门对于一些常见问题的监管措施,也暂未有具体明确标准。总而言之,切莫因疏于监管,以及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后患不小的安全漏洞,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
3. 贵州毕节纳雍县人民医院附近一卫生室玻璃门上,挂有“打针输液请进60元起”字样贴纸,因涉强制“最低消费”引起热议。针对此事,纳雍县相关部门8月7日回应称,经核查,张贴提示最低消费字样贴纸的行为属实,涉事卫生室是非营利性机构。(据澎湃新闻)
浅见:前些年,餐饮业“最低消费”已饱受争议。如今,医疗业竟也出现“最低消费”,更是令人又气又心寒。首先,如此行为如同把治病当作买卖,损害了医者形象。其次,如此行为已然突破了法律的底线,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再次,其性质是恶劣的,这是对患者的公然伤害,挑战了医疗道德底线。但愿相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来强化医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
(本栏点评: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