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衡阳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中的底气所在、尺度所在、韧性所在。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历史的清醒认知与努力传承,对当前文化发展道路的充分认同与自觉坚持,对外来思想文化的理性包容与合理借鉴。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价值观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引领文化自信是当前实现文化自信的根本举措。
一、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价值观自信。文化有着诸多的表现形态,处于最核心地位的是其价值观,它是文化的本质,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格与气质。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创造世界的依据与导向,成为民族文化的显著标记。因此,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中的底气所在、尺度所在、韧性所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源头活水,对中华传统价值理念去芜存菁、去粗取精,合理扬弃,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得以继续保持。比如,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富强追求,“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相处之道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都有着继承与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探寻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富强复兴的征程中形成的。无论是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无不蕴含着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民主和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与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成长于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汲取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价值养分。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华文明以开放和包容的自信姿态拥抱着世界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胆借鉴、充分吸纳了世界文明中关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价值观自信必须入脑入心,必须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一方面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与理论宣传,使老百姓真正理解、认同、接受。我们既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也要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作出当下中国人的解读;同时更要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格局出发,在比较的基础上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明价值观的联系与区别,避免出现简单理解或思想上的迷茫。
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使其真正外化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我们既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同时也要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