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1020年—1101年),北宋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主持编著的《本草图经》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巨著。李约瑟高度评价苏颂:“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苏颂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五十多年历经五朝,哲宗朝升为宰相。他为官清正,远避权宠,不立党援,遵制守法,顾全大局,团结民族,颇得民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这样评价他:“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
惠爱于民此最亲
“惠爱于民此最亲”,这是苏颂任地方官时所写的《次韵王伯益同年留别诗》中的一句。
“诗言志”,苏颂把“惠爱于民”作为当官的最高使命。他一生五次出任地方官,每赴一任,都是尽其所能,身体力行,为民造福,因而深受百姓爱戴。
苏颂关心民瘼、体恤百姓的爱民之心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苏杭地区再次受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宋神宗感慨地说:“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再次委任苏颂前往灾区赈灾。
苏颂从二十三岁入仕,直到八十一岁拜太子太保,一生从政,始终把“惠爱于民”作为最高使命。一个官吏能否清正廉洁,其根基在于他是否爱民。凡真心诚意为民谋利的官吏,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那些以晋升和谋私为目的的官员,绝大多数都陷入了贪污和腐败的泥淖。
清廉节俭谨奉公
《宋史·苏颂传》记载:苏颂任馆阁校勘九年,仅以薄俸“养祖母及母,养姑、姊妹与外族数十人”“妻子衣食常不给,而处之晏如”,有客上门,竟“不能备一酌”。苏颂任尚书、宰相时却“赡给常苦不足”。为了节用,他常常用裁下的碎纸片写字,“未尝妄费寸纸,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
历代史家对人物的评价,都推崇“盖棺定论”。曾肇撰写的《赠司空苏公墓志铭》中,是这样评述苏颂的清廉节俭的:“家贫,担石不充,无愠色”;“虽贵,奉养如寒士。筑第京口,仅蔽风雨。比薨,来吊哭者,见其服用俭素,皆叹息而去。”
官至宰相,苏颂门前没有前呼后拥的阔绰排场,没有花前月下、笙歌不绝的闲情逸致,更没有灯红酒绿、众官酩酊的骄奢淫逸。陪伴苏颂的,是明月清茶,是政务之余的博览群书、广猎博采……
世胄相传清白训
在苏颂故居,有一副后人摘录苏颂诗句的楹联:“世胄相传清白训,源流同是子卿孙”,揭示了苏颂作为名臣贤相及其后代清廉从政的基因。
苏颂出生在“七世仕本朝”的望族,苏氏有诗礼传家的传统。苏颂的广博知识与祖父苏仲昌的严格家教是分不开的。苏颂的父母对苏颂更是精心培养,其父苏绅一刻也不放松对苏颂的教育,他每到一地任官,都要为苏颂延聘教师,设学厅,并让叔父及名人子弟与其共读。后来苏颂叔父苏缄及家人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也深刻影响了少年苏颂。优越的家庭环境、严格的家庭教育对苏颂的成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颂的知识和品德都得益于家庭教育,所以他对家教格外重视。他留给后人的家教资料,主要有《魏公谭训》及《感事述怀诗》,还有载于《芦山苏氏大宗总族谱》中经过他修订的《苏氏家规》以及寓于其他诗文中的家教言论。
面对苏颂的家教思想,一种让人发自心底的敬意油然而生:一个人杰出,可能没什么了不起,能“世胄相传清白训”,把子孙培养得卓尔不群,才真正了不起。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