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药驾”频发亟待制度堵漏
  ■郑桂灵

  鉴于人们的认知不足及制度约束的相对滞后,其治理也需纳入有章可循的制度化监管轨道

  近日,浙江永嘉223省道永嘉黄田高速路口上,一辆奥迪越野车驾驶员服用感冒药后上路,迷糊中追尾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而导致的交通意外屡屡见诸报端,但未引起足够重视,《道路安全法》也对“药驾”缺乏强制性规定和处罚条款。

  近年来,“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对服用感冒药也有可能会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却知之甚少。而因服药频频引发的交通悲剧警示人们,“药驾”已成继酒驾、毒驾之后的又一隐形“马路杀手”。鉴于人们对“药驾”的认知不足及制度约束的相对滞后,“药驾”治理也需纳入有章可循的制度化监管轨道。

  首先,要补上“药驾”入法的立法空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但是这条规定对除精神和麻醉药品之外的其他“药驾”情形,似乎不具有强制约束效力。

  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上述药品后应禁止驾车。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服药后极易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对照世卫组织的界定,我国需要从立法的层面,完善对“药驾”的性质界定及情形厘清。

  其次,要完善对“药驾”的认定程序与技术鉴定。与抽血查验酒精含量与唾液测毒的技术检验同理,认定“药驾”也需要一定的查验程序与鉴定手段。比如,肇事者究竟服用了哪些有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违禁药品,是哪些成分导致了驾驶员不应有的工作状态等,这些都需要执法者给予明确和权威的结论,为此才能确保“药驾”查处的公平公正。

  第三,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治理“药驾”少不了对相关人员的相关行为施以规章的警示与约束,比如驾驶员患者就医时,应主动亮明其“司机”身份或“开车上班”的情况,让医生尽量避开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驾驶员患者要严遵医嘱,恪守用量,并尽可能做到服药不开车。制药企业必须在其相关产品中注明可能影响车辆驾驶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也应尽到相应的“提醒”义务。交通执法人员应当履行好相关的普法、培训及劝诫、教育责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贡献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
打造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仲裁机构
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
今年全市旅游接待 力争突破7000万人次
周五静听王阳明心学
“药驾”频发亟待制度堵漏
1. 净化旅游环境就该下狠手
衡阳公安扶贫攻坚接受村民评卷
观点纵横
世相浅见
2. 光盯着“查重”难有好论文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药驾”频发亟待制度堵漏 2018-04-19 2 2018年04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