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臻)4月6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经过连续6小时抢救,终于将一名患有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梗合并右室心梗、反复室颤的患者抢救过来。
72岁的长沙周老伯(化名)是一位“资深”冠心病患者,因为症状不明显,在长沙某三甲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后,他便想起来就吃药,想不起来就不吃。4月6日,正值清明节时期,周老伯与爱人开车来到衡阳老家扫墓,探亲访友期间更是把病忘记了,连续10多天没有服药。不料当晚,他忽然感到胸口绞痛,站都站不起来。
晚11点,周老伯被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大厅,此时的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全身大汗,意识模糊。急诊科室迅速到位,在询问病史与完善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及心电监护等检查后初步判定周老伯为“急性心梗”,情况十分危急,于是立马联系当时心内科值班医生王赛及心导管医师何勇前来会诊。
对于心肌梗塞的患者,特别是对于周老伯这种已经出现反复室颤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心导管室主任全昌发、心内科何勇、于刚两位副主任医师迅速到位。在急诊室予以4次电除颤、心肺复苏后恢复窦性心律,心血管内科立即启动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于刚、何勇医师决定马上送入导管室行急诊PCI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介入医师、护士、技师也做好了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的准备。
然而就在转送至导管室途中,险情再一次发生了,周老伯再次反复室颤。在继续除颤3次以及持续胸外按压后,患者意识模糊、呼吸停止,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何勇、于刚判断此时已经不具备手术条件,于是立刻转诊至重症监护室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药物抗交感风暴治疗。
进入重症监护室后,周老伯再次出现室颤数次,经过反复除颤,心内科主任魏红江主任医师考虑诱发室颤原因在于冠脉闭塞,立即选择急诊静脉溶栓,溶栓的90分钟内,患者共发作12次室颤,予以反复的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所幸溶栓开始后的第九十分钟,终于看见了胜利的曙光,心电图显示较上一次ST段回落50%以上,并出现一过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提示溶栓在开通,在接下来的4.5小时,患者升压药物逐渐撤除,恢复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平稳,未再出现室颤。此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5点多,在这场与病魔的恶战中,何勇、于刚等医务人员通过彻夜不眠的6个多小时坚守与奋斗,成功挽救了周老伯的生命。
“医生告诉我们,如果要避免病情的再度恶化,下一步要做补救PCI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一开始,我们也有把老爷子接回长沙做手术的想法,但是看到这里的医护人员是如此给力,如此敬业,让我们非常放心,因此决定让老爷子继续留下来治疗。”从长沙连夜赶来的周老伯大女儿说道。
全昌发带领何勇、于刚制定好手术方案后,立即予以行PCI术,冠脉造影后确定“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导丝通过,右冠状动脉病变处予以球囊扩张,支架定位后,成功植入。术后,周老伯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恢复良好。
——提醒——
不让心梗猝然夺命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最为危险的类型,严重威胁人们健康。于刚提醒,一旦患者发生胸痛,应立即就诊,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间窗是24小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心肌细胞凋亡就不可逆转,进而导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是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罪犯”血管,开通闭塞血管,必要时植入支架,可使病人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命得以保证,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如周老伯般九死一生的病情,何勇提醒,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低脂低盐的健康饮食习惯、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复诊,这对预防心梗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