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鸣声声
■陈学阳
体验纯粹的民俗文化,感受纯净的田园牧歌,品尝纯正的农家美食……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连日来,全市各地的樱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农耕文化节等节会竞相举办,全市乡村旅游迅速升温,成为建设衡阳全域旅游和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大最好的突破口。但客观上讲,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差异化还不明显,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品牌效应尚不够集聚。笔者认为,亟待秉持乡土味、调浓人文味、凸显地方味,才能让乡村旅游看上去更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返璞归真的田园意境和“慢生活”状态,让很多都市人充满向往。然而,个别地方的乡村旅游丢掉了宝贵的“乡土味”:民居被改得越来越像招待所,饭菜越做越像星级酒店的大餐,过度的商业开发破坏了乡村的原始性、本土性和多样性,带走了乡村的悠闲与宁静。乡土是乡村旅游本色。在发展“一村一品”或“一县多品”的同时,还要保持乡村气息和农村味道,给体验者创造条件唤起其乡村记忆,尤其在“舌尖上的乡愁”做文章,找回不一样的“乡土味”。
文化是乡村之韵、旅游之魂,是最大的卖点。没有“人文味”的旅游,必将昙花一现。要让乡村旅游充满厚重感和感染力,必须抱紧文化创意的“大腿”,补足人文的“短板”。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文物古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将其融入乡村旅游活动,尤其要搜集饮食和名人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赏、边听、边品,得到难以忘怀的立体精神享受。
乡村旅游的生命是个性、是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错位竞争,形成独具个性的“地方味”,尽量避免雷同撞脸、唱“同一首歌”。个别地方乡村旅游似曾相识、缺乏创意,不接地气。因此,要充分听取民意,敬畏自然,尊重民俗,在保留原自然风貌和原生态品味的基础上,通过“修旧如旧、非遗传承”等方式,打造出符合村情民意且无可复制的特色,切不可搞“一刀切”和“千村一面”。
乡村旅游要成为富民工程和朝阳产业,关键要靠名声积累和时间沉淀。各地在推动时既要冷静思考,更应切准脉搏,规划和引导并举,发展和保护并重,并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融合,真正形成“三农”一盘棋。唯其如此,乡村旅游才能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