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旅游要有浓浓“三味”
  各地在推动时既要冷静思考,更应切准脉搏,规划和引导并举,发展和保护并重,并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融合,真正形成“三农”一盘棋。

  雁鸣声声

  ■陈学阳

  体验纯粹的民俗文化,感受纯净的田园牧歌,品尝纯正的农家美食……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连日来,全市各地的樱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农耕文化节等节会竞相举办,全市乡村旅游迅速升温,成为建设衡阳全域旅游和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大最好的突破口。但客观上讲,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差异化还不明显,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品牌效应尚不够集聚。笔者认为,亟待秉持乡土味、调浓人文味、凸显地方味,才能让乡村旅游看上去更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返璞归真的田园意境和“慢生活”状态,让很多都市人充满向往。然而,个别地方的乡村旅游丢掉了宝贵的“乡土味”:民居被改得越来越像招待所,饭菜越做越像星级酒店的大餐,过度的商业开发破坏了乡村的原始性、本土性和多样性,带走了乡村的悠闲与宁静。乡土是乡村旅游本色。在发展“一村一品”或“一县多品”的同时,还要保持乡村气息和农村味道,给体验者创造条件唤起其乡村记忆,尤其在“舌尖上的乡愁”做文章,找回不一样的“乡土味”。

  文化是乡村之韵、旅游之魂,是最大的卖点。没有“人文味”的旅游,必将昙花一现。要让乡村旅游充满厚重感和感染力,必须抱紧文化创意的“大腿”,补足人文的“短板”。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文物古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将其融入乡村旅游活动,尤其要搜集饮食和名人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赏、边听、边品,得到难以忘怀的立体精神享受。

  乡村旅游的生命是个性、是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错位竞争,形成独具个性的“地方味”,尽量避免雷同撞脸、唱“同一首歌”。个别地方乡村旅游似曾相识、缺乏创意,不接地气。因此,要充分听取民意,敬畏自然,尊重民俗,在保留原自然风貌和原生态品味的基础上,通过“修旧如旧、非遗传承”等方式,打造出符合村情民意且无可复制的特色,切不可搞“一刀切”和“千村一面”。

  乡村旅游要成为富民工程和朝阳产业,关键要靠名声积累和时间沉淀。各地在推动时既要冷静思考,更应切准脉搏,规划和引导并举,发展和保护并重,并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融合,真正形成“三农”一盘棋。唯其如此,乡村旅游才能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美丽经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防”字当头,筑牢“清明”防火屏障
全国重点镇年内建立专职消防队
市烈士陵园迎来一轮祭扫高峰
乡村旅游要有浓浓“三味”
世相浅见
2. 治理“药驾”,需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1. “免费在线辅导”是一剂教育良药
上接第一版
齐心协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完善社会化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乡村旅游要有浓浓“三味” 2018-04-05 2 2018年04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