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题写书名、湖南省报业协会会长赵宝泉作序并倾力推荐的《山水大义》,用洋洋洒洒的15万余字,以乡愁文化为背景,以声情并茂的笔触娓娓道来,探究“义文化”。最难能可贵的是,《山水大义》赋予了山水一种特殊的文化地标美学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分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基本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对于义的理解,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在《学习时报》上是这样撰文阐释的:“义,是回答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生命也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要把自己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提升为社会意义上的人……践行这一点,有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这样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但《山水大义》独具慧眼,在“义”的阐释上,用“一座大义山、一条情义河、一个勇义村、一脉文明源、一方康宁地”五个章节拓展“义”的地标美学意义。在书中,作者更为敏锐地指出,除了山水大义,还有历史大义、民间大义。作者指出,义,有个人的小义,更有民族的大义,对于神州大地四海八荒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时间纵深上非常久远,历史横向上非常宽泛。书中所叙人文,见义勇为有之,见利思义有之,舍生取义也有之。这恰恰与钱逊教授的阐释不谋而合。
在“一座大义山”的章节里,写山的人文,这是点的着墨,写得热情洋溢,读得引人入胜。比如《大义山,大义之山》《圣地牛迹石》《印山,为传统文化点亮一盏灯》。在“一条情义河”的章节里,写水的人文,这是线的描叙,写得中规中矩。比如,《舜帝南巡“义”传常宁》《舂陵河:千年古河“孕育”湖湘文明》。在“一个勇义村”的章节里,写村庄的气派,这是风物的描叙。可惜只有《古风深蕴中田村》和《中田古民居:湖南最大的军事堡垒》两篇文章。在“一脉文明源”的章节里,写的是本地历史。比如,《一把考古铲“铲出”常宁古文明》《常宁发掘出汉晋古墓群》。在“一方康宁地”的章节里,写的是人文。比如,《板桥荷花灯:灯光月影中流淌的“忠义仁勇”》《罗桥镇袁家“字灯”》等。后面三个章节都是面。《山水大义》的书中,这样由点到线到面的安排,也是别具匠心。
阅读或者解读《山水大义》的时候,尤其不能忽略封面上四个小字:“中国常宁”。山水有情,山水有义,山水有大义,这在文化美学上是一种升华和淬炼。实际上,作者就是在赋予山水以文化美学意义的同时,也确定了这个美学意义的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历史标记。常宁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痕迹,战国时期便是楚人聚居地。这里不仅有汉代冶炼遗迹,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三国初期也是兵家要地。自唐天宝元年置县以来,常宁正式定名。也因为地处衡郴永三地交界,境内并不安宁,多次遭遇兵毁。县志有载,常宁宋代理学家袭盖卿跟随理学大师朱熹学习,并在家乡建书院讲学。但,自明清后,全县再无袭姓。到了今天,据公安户籍系统查证,湖南袭姓也仅有8人。时移世易,人员变迁,由此可见一斑。但常宁作为衡岳一脉,人文蔚起,忠勇大义之辈层出不穷,能见义勇为,能见利思义,更能舍生取义。因此,常宁这个革命老区才有“八百水口壮士上井冈”的传奇,才会成为湖南省唯一一个和平起义的县级城市。这些,正是大义的文化美学意义所支撑的信仰和情怀。当然,以山为经,以水为纬,中国常宁这方深藏于960多万平方公里怀抱的热土,带着湖湘文化的腾腾热气,正在新时代以新面貌屹立在众人面前。
湖湘文化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山水大义》能够赋予湖南常宁一种文化地标的美学意义,这是不可小觑的贡献,这本书也值得好好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