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衡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我们要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必须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进行全面认识、深入学习、深刻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对新时代我国社会最重要变化的准确把握。短短几个词的修改,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调整。我们要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必须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进行全面认识、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中三个词的修改来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一、从把“物质文化”修改为“美好生活”看转变
要充分认识到,“物质文化”已经不能全面地概括当前人民的需要,“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人民的新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2016年中国GDP总量为11.2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123美元,人民生活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收入的提高必将激发人民需要的变化,从以前追求衣食住行数量上的满足,到现在开始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新的需要,不但要求物质生活丰富,还要求精神生活充实、生活环境优美、社会法治公正、国家政治清廉,讲究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国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为两翼,加大经济、政治、法治方面的改革力度,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从把“落后”修改为“不平衡不充分”看转变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已经从“落后”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随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我国的生产力有了飞速的提升,显然“落后”已经不再是我国生产发展状况。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开放沿海经济带”“先富带后富”等政策的实施和天然的东西部差距,加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市场分配的发展推进,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愈发明显。由此可见,“不平衡不充分”比“落后”更能准确表达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为了推动地区平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中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经济结构,加大二次分配在居民收入分配中占比,推动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共同发展,带领全地区、全体人民进入小康社会。
三、从把“社会生产”修改为“发展”看转变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重心已经从注重“社会生产”转变成注重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产”的概念强调了经济发展,在当时恰好能够准确地表述社会发展重心。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发展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再是社会发展优先考虑的重点,社会发展已经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全面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新的发展共识。社会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意味着再用“社会生产”来表述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合时宜,“发展”的概念能更好的反映新时代对于社会前进的理解。为了加快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五大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社会主要矛盾的崭新表述,反映了当代中国新的时代特点,深刻表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党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特点的重要研判,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因时而异地制定发展策略,循序渐进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