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明代“十三省巡按”卢经的家风故事

  在福建省长泰县青阳村,矗立着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宫殿式建筑。这是清朝雍正皇帝为安抚闽南士绅,表彰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明代“十三省巡按”卢经而派官员专门督建的忠谏府。在忠谏府的正堂里,悬挂着“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这样一副楹联,是卢经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认真总结,也是他对后辈的谆谆教诲。300多年来,这副楹联所强调的“修德”“苦读”等思想,与卢经所立的家规家训一起,对卢氏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苦读中克己修身

  卢经(1571-1649),福建省长泰县枋洋镇青阳村人,字乔权,号得一。明天启乙丑年获二甲进士,先后任行人司行人、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崇祯七年奉皇帝之命“代天巡狩”,为钦差大臣,赐尚方宝剑行事,巡按河南等省,被后人称为“十三省巡按”。

  青阳卢家由漳平平山迁徙而来,世代农耕、生活艰辛。卢经的父亲卢汝凤虽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勤劳朴实、忠孝和睦。

  艰苦的生活环境,让卢经饱受磨练。进入私塾后,卢经一边抓住机会刻苦学习,一边挤出时间捡牛粪卖钱补贴家用。在父母的支持下,卢经用沉默和努力应对流言蜚语,坚持边耕边读,最终于55岁时考中二甲进士。

  遇事立得稳行得正做得端

  父母的言传身教、坎坷的生活经历,不仅使卢经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更磨砺了卢经的品行,使其养成了注重克己修德的良好习惯。这对他做人做事产生深刻影响。

  卢经认为,做官,第一位的就是要立得稳行得正做得端。明末宗藩封赐问题,十分复杂敏感,不少人望而却步。在行人司任职时,面对这一棘手的政务,卢经谨遵圣命,恪守礼制,不受权贵干扰、不为人情所困,着力以事实为依据明辨真假是非,使得上下左右莫不心悦诚服。

  克己修身的品性,让卢经时刻注意反躬自省,竭力保持一份清醒与冷静。

  为使家族兴旺发达,卢经不仅严厉教育子女,还为族中子弟立下了不少规矩。“若日后从政为官,要以先人为官之道为榜样,重在忠诚,懂得体恤民众之苦”“若选择读书做学问,就要凝神聚气,执着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方能有所成”……这些卢经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逐步成为青阳卢家特有的家训。

  家训影响历久弥坚

  自卢经后,青阳卢氏秉承家训,形成了勤耕苦读、克己修身、忠于职守的良好家风,家族英才辈出。

  卢若腾,系卢经侄孙。受苦读家风的影响,他自小读书刻苦努力,于明崇祯十三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出仕为官后,他坚守原则,刚直不阿,勤政爱民,是明朝末年知名的忠臣。

  时光流逝,但家风的影响却历久弥坚。近代以来,青阳卢家坚持耕读传家、克己修身,其后辈中,不仅有民国时期卢希达一家“六子皆登科,一门父子九方帽”的辉煌,更有新中国成立后100多人考上大专院校的显耀,还有青阳保持至今的淳朴民风。

  时至今日,卢经确立的家风家训依然对青阳卢家产生着深远影响。在福建漳州市长泰县,每年的正月十六及冬至,分居各地的卢氏子孙都会赶回祖庙祭拜。这一天,卢氏家庙里,族中长老都会向晚辈们宣讲卢氏家训,教育一代一代的卢氏后人,秉持道义气节,脚踏实地为官做人。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秦律初步确立了古代法律体系
通商者, 相仁之道也,两利之道也。
国学学科建设要追求 知识传统与精神传统相统一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近思录集解》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2017-11-21 2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