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形式和平台怎么变化,都不要忘记究竟为什么建、究竟为谁服务。
新媒体时代,各类APP、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各类服务平台和传播媒介转型的重要抓手。这本是好事。不过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些地区和部门一哄而上,竞相推出自己的APP、公众号,钱没少花,效果却不佳,基层干部不堪其扰,群众也多有诟病。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APP、公众号获取信息、办理业务。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逆的大趋势。各地区、各部门推出自己的APP、公众号也算顺势而为,然而还是要做一个关键区分,即运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干什么。如果说群众借助这些平台能获取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服务,那么这些APP、公众号就开设得有价值。但如果只是图新鲜、追形势,即便开设得再多,也没有多少实质意义,相反还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两微一端”如今已经成了不少地方和部门新媒体建设的“标配”,仿佛不开设就意味着落伍。但是不是都有必要,是不是都基于群众需求?事实上,大量公众号、APP实用价值不高,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与那些开发成熟、受众广泛的商业APP高度重叠,其中还有许多转载甚至抄袭。可是,不少地方和部门并不在意实际效果,依然大量建APP、开公众号,并且呈现竞相比拼的架势。其结果不仅群众不买账,而且会造成财政浪费,因为开发APP的费用少说要数十万元,多的上百万元甚至更多;而开设公众号虽然不要钱,但内容维护等也需专职力量参与。
许多APP、公众号更像是办给自己的,因为没有多少人下载、关注,也没有多少人阅读、使用。这是不难想见的结果。问题是有些地方和部门搞强行推广,而且,不少APP和公众号除下载、关注之外,还有转发、反馈任务,以至于许多基层干部抱怨:每天一上班,就得打开各类APP和公众号,发朋友圈、点赞并截屏反馈。这样的APP、公众号没有实际价值,只是一种新媒体形式主义。
新媒体形式主义并不新鲜,不过是从过去热衷建网站发展而来。“僵尸网站”一度为社会诟病,近两年相关部门加大了检查、通报和整顿力度。未来会不会出现大量“僵尸APP”“僵尸公众号”?如果继续搞新媒体形式主义,这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新媒体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必须更加务实,不仅要看群众是不是真的需要,还须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无序做法,强化顶层设计,该整合就整合、该注销就注销。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拥抱新媒体、适应新媒体、用好新媒体。但不管形式和平台怎么变化,无论建多少APP、开多少公众号,都不要忘记究竟为什么建、究竟为谁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