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旬刘奶奶:有一种幸福叫“和谐”
  刘红香老人(右)为客人擀制糍粑

  从老棚户区到舒适的生活小区,从退休工资上涨到见证衡阳的繁华昌盛,在她看来,这都是党的好政策,让百姓生活更有盼头、更有奔头——

  八旬刘奶奶:有一种幸福叫“和谐”

  ■本报记者   许珂

  10月5日一大早,家住雁峰区丁家牌楼的刘红香老人就在忙着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擀制家乡的特产——糍粑。虽然动作没有以前那么利索,但老人脸上仍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当天是刘红香老人的80岁生日,40多位晚辈围坐在老寿星周围,挨个地送上贺礼。社区诊所的医务人员更是一早赶来为她免费检查身体,为老人送上生日的祝福。

  “搭帮国家搭帮党,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真希望十年后我还能坐在这,和大家一起享更多的福!”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衡阳人,刘红香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家乡的繁华昌盛。

  老人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她就居住在丁家牌楼。几十年前这里全是小平房,房子结构很简单。一到下雨天,到处坑洼泥泞,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更让人发愁的是,她们所居住的房子西侧就是一条臭水沟,夏天臭气熏人,蚊蝇乱飞,老鼠成灾,是衡阳的老棚户区。2014年,她所住的小区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棚户区及危房改造的重点地区;2016年年底,她们一家搬进了现代化的生活小区,新家不仅水、电、煤气、有线网络等样样齐备,而且小区环境优美,昔日的“违章建筑”成了群众休闲文化广场,昔日的“菜地”成为乘凉纳荫的休憩小路,昔日的“垃圾成堆”变为绿化广场。

  “说实话,我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前段时间,我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又涨了,两人每月可拿到4000多元呢。”刘红香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今年是我最舒心的一年,失业多年的儿子当上了协管员,女儿正式退了休,最小的孙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好得很!”

  然而,倍感知足的刘红香并没有停歇下来,她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左邻右舍,成为小区里最热心的“刘奶奶”:楼下小李因为临时加班孩子没人管,只要送到刘红香家,就可放心出门;楼上小王住院急需一笔钱,刘红香走门串户发动邻居们帮忙捐款;隔壁单元的陈奶奶接连几天没看到人影,刘红香便会上楼询问她的身体状况……

  “若是一家有困难,各家都来帮忙,亲情味儿也会更浓。家庭、邻里之间关系和谐了,社会也就会和谐了。”显然,在刘红香的眼里,有一种幸福就叫做“和谐”。虽然,这种幸福很普通,但却是衡阳800万衡阳人民生活的缩影。而对于像刘红香这样的老百姓来说,“和谐”一词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让老百姓居有屋、老有养、病有医、少有学、壮有为、邻有帮就是最大、最美的和谐。 

  老百姓说,和谐社会意味着幼有所护、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社会安定;社区工作者说,和谐社会意味着良好的社会风尚、温馨的人际情感、优美的自然环境、户户安居乐业、家家亲情融融。愿祖国发展稳定,民族团结统一,社会诚信互助,青年有活力、有作为,老人有所依、有所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骑行电动车,吹出“文明风”
“爱岗敬业,别人的假期我们的工作日”
八旬刘奶奶:有一种幸福叫“和谐”
灯亮路平环境美,生活富足甜如蜜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八旬刘奶奶:有一种幸福叫“和谐” 2017-10-10 2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