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本期国学讲座,市铁一中退休教师袁有余畅谈他的研究心得——~~~
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本期国学讲座,市铁一中退休教师袁有余畅谈他的研究心得——~~~
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本期国学讲座,市铁一中退休教师袁有余畅谈他的研究心得——~~~
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本期国学讲座,市铁一中退休教师袁有余畅谈他的研究心得——~~~
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本期国学讲座,市铁一中退休教师袁有余畅谈他的研究心得——~~~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本期国学讲座,市铁一中退休教师袁有余畅谈他的研究心得——
“忠”是为政之本,也是修身之要
  ■文\本报记者   许珂   图\本报记者  王翟

  “忠”在汉语词汇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原始本来之义有许多,并皆表示某种美德和善。在《说文解字》中:“忠,敬也。从心,中声。”《疏》:“中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六书精蕴》:“忠,竭诚也”;《玉篇》:“忠,直也”。近日,市铁一中退休教师袁有余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解读《忠德文化和忠道精神》。

  袁有余说 ,“忠”在尽心、中心、无私、恭敬、竭诚、直率等获得了它的本来含义。所以,“忠德”就是尽心尽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诚,忠心无私以奉公、任事、服职、对人之美德。

  《忠经》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忠德学说

  “忠”、“孝”都是儒家伦理学说重要的内容,是崇高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东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马融因有感于孔子写了《孝经》,而独缺忠经,因而补写了一部系统阐述忠德文化的经典著作——《忠经》,使忠孝的德行得以两全。

  《忠经》的结构和篇幅与其曾参写的《孝经》相类似,也是18章,最长的一章是《天地神明章第一》有164个字,最短的《杨圣章第十三》只有82个字。

  其中,《天地神明章》把“忠”说成是天地间的至理至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昔在至理,上下一德……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意思是,忠的要点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

  同时,《忠经》对于不同等次的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如,《圣君章》说君主要以忠道来治理国家,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冢臣章》道出臣子的忠道是,臣子为国君做事,理应坚守忠道原则,深思筹划,默默实施,匡正国家失误,安抚国民不满,任用贤明之士治理一切;《百工章》阐述官吏忠道之行是,在内则出谋划策,到具体的事情上,则一律按照上级的规定与安排实行。平时休息都反复琢磨治国之道,一举一动,都要有法度可循;《守宰章》说地方官吏的忠君之道是,把君王的臣民,当作自己的儿女,那么民众也会忠官吏,并像爱戴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戴他们;《兆人章》说普通民众应恪守的忠道是,应当恭敬地承奉遵守君王所设置的各种制度、法令,同时还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且勤劳地从事生产,以满足家用,并向君王上缴赋税;《武备章》说军队的忠道应该是,军队的元帅,用仁慈手段去感化,用正义手段去严格要求,以礼仪之教去教训他们,用信义之法去实行、安排,用奖赏的办法去劝导,用刑法、律令去压制他们。

  此外,《忠经》在《报国章》中还提出了四种报国之道:第一是举荐贤才,第二是出谋划策,第三是建立功业,第四是为民兴利。

  可以说,《忠经》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例如《证应章》中的“善莫大于忠,恶莫大于不忠”;《辩忠章》中的“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等等。研读全书不难发现,《忠经》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忠德的主要内容,而且标志着春秋时期所产生的忠德观念已发展成为较系统的、完整的忠德学说。

  忠道的精神是“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在古代,“忠”是忠孝节义的四大圣道之一,它的意义遍及任何层次的生活领域。如,《左传》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孟子说:“教人以善为之忠”等。这些以“忠”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忠敬、忠诚、忠厚、忠信、忠勇、忠义、忠善、忠良等道德取向。

  《忠经》第一章中就写道,“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意思是说,忠是对天地、国家、人民、社会、领袖、学术、信仰、职业、领导、朋友、家庭、自己都要至公无私,始终如一。讲得简单一点,忠心就是公心,处事待人只要不以私我为目标,就可以说此人具备了忠德。

  “‘忠’是我们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历史上,‘忠’不仅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本。”袁有余告诉大家,忠道被视为天下大公之道,为政之本,也是个人修身之要;它彰显了个人对人、对事真诚无私、竭心尽力、忠于职守、兴利人民、献身国家的精神实质。

  “忠道”的精神就是“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这既是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从尽心尽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诚、忠心无私、以奉公任事的本义来看,它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相通性。

  具体说来,由忠爱而表现的仁爱之德,能成为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德;由忠正而表现的义正之德,能成为涵养公正之德;由忠敬而表现的礼敬之德,能成为涵养“和谐”、“敬业”、“友善”之德;由忠善而表现的智善之德,能成为涵养“文明”之德;由忠诚而表现的信诚之德,能成为涵养“诚信”、“友善”之德;由忠义而表现的道义之德,能成为涵养“爱国”之德;由忠孝而表现的爱亲人、爱家庭、爱家乡、爱故土、爱国家、爱天下之德,能成为涵养 “爱国”之德;由在公与正二义前提下的忠君爱国而表现出的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能成为涵养“爱国”之德。

  袁有余总结道,“识别忠诚的标准有五点:一是具有无私的冒险精神,在个人利益上不斤斤计较;二是勇于承担责任,有任务不推诿,工作出现失误不找借口;三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开展行动,即使无人知道也会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四是绝不滥用职权和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五是忠心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拿业绩证明自己是忠诚的。”

  袁有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忠”是为政之本,也是修身之要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长相思》
如何从《诗经》里取一个好名字?
《明代小说寄生词曲研究》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忠”是为政之本,也是修身之要 2017-09-05 2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