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非遗”
曲艺项目“文化走亲”
本报讯(记者 何芬)衡阳渔鼓遇上祁阳小调,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8月19日,祁阳县曲艺家协会一行八十余人来到衡阳“文化走亲”,在奇石博物馆演艺厅与衡阳市曲艺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同台献艺,交流甚欢。
据祁阳县此次文化走亲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祁阳县曲艺家协会今年新成立,就到衡阳来“文化走亲”,源自其曲艺一脉相承,相互辉映。湖南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曲艺主要有丝弦、弹词、渔鼓和小调。在这四大曲种中,祁东渔鼓和常德丝弦在全国曲艺界都非常有名。而小调,是从丝弦中细分发展出来的一个曲艺种类。祁阳此次来“寻亲”,既是来寻找祁阳渔鼓与衡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东渔鼓”在地缘文化上的血脉关系,也带来了同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祁阳小调”。
联谊会上,我市的张紫映、江春燕、夏传进、唐四海等艺术家表演了渔鼓、丝弦歌曲、小品、相声等节目。祁阳县走亲团也都由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挑梁,带来了祁阳小调联唱,单口渔鼓《两块银元》,祁阳丝弦《丝弦声声唱家乡》等曲艺代表作品。祁阳籍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的传承人张逵表演的《百鸟争鸣》将联谊会推向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