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责编/张 静 校对/王牡群 版式/雷 俊
⑤
倾听鸭绿江断桥的讲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月6日,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数十名游客齐声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声铿锵豪迈,映衬得江上矗立的断桥愈发伟岸。
67年前,鸭绿江上一座座连通中朝两岸的大桥还完好挺立,这里曾是志愿军最为重要的后方补给线。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走的是这些桥;1951年初,东北军区后勤部为志愿军运送后勤供应,必经的是这些桥;1951年10月,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直属部队运送大宗物资时,依靠的还是这些桥……站在桥上,记者很是疑惑,这些挺立江上的大桥,目标是如此的明显,而当时敌人有着绝对的空中优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是如何实现的呢?
的确,当时敌人有着绝对的空中优势。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告诉记者,从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敌机空袭鸭绿江上 |
|
|
|
|
|
|
本报地址:湖南省衡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天台路33号 总编室电话:0734—8686268 发行部电话:8223670 邮政编码:421001 广告经营许可证:湘衡广字(1995)006号 广告中心电话:8247111 8243140 印刷:衡阳日报社印刷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