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开始,城市里各式各样的暑假培训班就迅速火爆起来,就像这入伏后的气温一样。据报载:安徽合肥的张奶奶要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暑假班,孙女报了7个辅导班,孙子报了4个。“两个孩子,11个培训班”,想必一定是孩子赶、家长累,培训机构笑。这火热的暑假班,已把孩子的假期俨然演变成了“第三学期”,并且比平日里正常上课还排得密、来得紧、搞得累。
暑假班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校内基础课程的补习与提高,如语文、英语、数学等衔接班、提高班;二是学生素质教育特长培养,如书法、钢琴、声乐等兴趣班。暑假班大卖高热的现象背后,有着孩子想学、家长要求、培训机构推广等多种推手。这其中家长中潜藏的多层心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值得体味:有“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那我的孩子也得学”的“跟风”与“从众”心态;有“一定要多学点东西,才能让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的“领跑”心态;有“这假期大好时光,总不能让孩子闲着。孩子闲着,就怕孩子暑假玩疯了、玩废了”的“担忧”心态;更有“孩子放假了,家长都要上班,只能让孩子上暑假班,交由培训老师管着可安心”的“托管”“代管”心理。当然,各种暑假班那些“某校名师指导”、“与某名校联办”背后,能为孩子进“好学校、重点班”搭平台、通渠道的“潜规则”“潜台词”,对家长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也不可小视。
孩子上暑假班作为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重视教育,增强素质的积极一面。但违背孩子意愿、过多过重的暑假班,则远离了假期是让孩子得到放松调整的本意,也成为家长与孩子的负担。
暑假应该怎么过?这需要家长克服“主宰”与“掌控”暑假的冲动,帮孩子找到暑假适当的打开方式:掌握孩子的愿望与需要,着眼孩子的基础与发展,做出一个暑假规划,尽量将暑假的时间交还给孩子,帮助监督孩子落实。这个暑假,也许可以这样过:每天确定时间,按时完成暑期作业;要求指导孩子完成一些家务劳动,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增加家人亲情;共同策划一次孩子与父母相伴同行,了解祖国大好山河的旅游;让孩子选几本平日神往的图书,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完成一回深度阅读;针对孩子爱好的体育项目,让与其或小伙伴来几回合的强度训练或比赛,充分享受一下汗水奔流的畅快酸爽;还可以当一回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在盛夏里给予他人爱与付出的清凉。这样的暑假,把休闲与充电,静修与运动,学习与践行,个体与群体,享受与奉献相结合,能够过得更有意义。
当然,暑假孩子是主体,但家长千万别缺席。家长需要做的是,合理安排时间,多陪伴孩子,给他们一个自由快乐的假期,而不是把他们“寄养”“托管”在暑期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