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苏沉睡琴曲,让今人聆听太古之音
  近年来古琴热升温,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有据可查的三千多首曲谱中大多数均成绝响,近三四代琴家所弹者仅近百首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国古琴源远流长三千年,《诗经》里常有其身影。近年来古琴热升温,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有据可查的三千多首曲谱中大多数均成绝响,近三四代琴家所弹者仅近百首。

  如何让这些沉睡的琴曲复苏,让今人能再次聆听这太古之音,成为一些古琴演奏家的追求。往返于深港之间的青年古琴演奏家王悠荻就在尝试进行这项工作。习琴18年,频繁跨界,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更令她感受到复苏古琴谱意义之重大。

  憾:三千古琴曲如今能听不过百

  着高饱和度色的精致洋装,一双高跟鞋风风火火游走于深港之间,生于1989年的王悠荻一脸明媚,看上去和时尚又不乏端庄的职场女性无甚差别。可一端坐于七弦古琴前,轻重疾徐、吟猱绰注之际,便能让人感受到古琴之风已深入到她的骨子里。

  王悠荻生于南昌,先后拜师龚一、赵家珍、谢俊仁等名家,习琴于沪、京、港三地,目前在香港演艺学院任古琴专业教师,同时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古琴导师,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名誉理事,往返于深港之间从事古琴教学和推广。

  目前人们听到最多演奏的西方古典音乐多为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的创作,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但是在唐宋时古琴就已经是成熟的音乐艺术了。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对当代都市一族来说,虽然有关古琴的诗词、典故不绝于耳,却对琴乐依然有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王悠荻说:“几乎整个20世纪,古琴均处于式微和徘徊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恢复,今日略成复兴之态势。”

  妙:一曲《广陵散》打谱生出无穷变

  1754年前,有一性情狂放而才华卓绝的39岁男子,临死前索琴在刑台上弹奏《广陵散》惊天地泣鬼神,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已”。虽然这位叫嵇康的魏晋文学家、琴家来不及将冠绝当世的《广陵散》曲传授他人,但《广陵散》其实并未成为绝响,只是他的版本失传了。

  嵇康身后琴谱仍有传世,不断有人弹奏,依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铮铮之音。这是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杀伐气氛的乐曲。沧海桑田,《广陵散》到了清代又曾绝响一时。1949年后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又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又再次为今人所聆听。

  《广陵散》即使在当代琴家中也有不同版本。“龚一老师演奏的是其亲自打谱的版本。我演奏的是吴景略先生打谱版本。但在此基础上我演奏的也有所不同。”从高二起,王悠荻开始研习此曲,这首曲子几乎贯穿她整个习琴生涯的关键时刻。

  难:古琴大师30年仅打谱20首

  除了《广陵散》,还有《碣石调·幽兰》《酒狂》等琴曲通过老琴家的打谱从“天书”里发出了声响。1962年、1983年、1985年有关部门举行了三次全国性打谱会议,制定若干打谱曲目,请琴家们分头打谱,并印出曲谱写出论文,然后集中弹奏以交流经验取得共识。据了解,目前人们所能弹奏的百来首琴曲正是当时管平湖、查阜西、姚炳炎、吴景略等老一辈琴家所打谱的。

  “打谱”并非儿戏,古琴界有“小曲打三月,大曲打三年”的说法,但实际上耗费的时间需要更久。初学者和一般人是无法完成工程浩大的打谱工作的,因为牵涉到文献文字、版本比对、校勘考古等。王悠荻的启蒙恩师、中国琴会现任名誉会长龚一就为古琴琴谱流传着急不已。他在一次论坛上说自己打谱了30年,耗费无数心血,也仅完成了20首。

  盼:千年宝藏期待年轻琴家发掘

  中国独特的记谱方式留给后人巨大的创作空间,在与西方音乐家的交流中,王悠荻更加体会到古人这种深邃的智慧。今年5月中旬,王悠荻走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参加了首届国际青年音乐学者及民族音乐学者会议。这是一次来自全世界青年音乐家的专业理论研讨会,她还提交了有关古琴打谱多样性的讨论,这也引起了西方音乐家的兴趣。

  与西方音乐家的交流,更激发了她对古琴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西方哲学认为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成果。西方音乐的记谱方式,是为了保证乐曲本身可以被精准地传承,让后人永远记得前人创造的成果。”王悠荻说。

  但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操则存,舍则亡”,音乐与人密不可分,每个人也是音乐的一部分,所以打谱是两者合二为一的途径,是古琴音乐不可缺少的过程艺术。王悠荻说,“我们的祖先鼓励后人去传承和改变,发展出适应各个时代的版本。”

  现在越来越多都市人开始习琴,跟王悠荻习琴的学生既有活蹦乱跳的娃娃,也有温文尔雅的六旬老者。“人们越来越发现古琴的音色及旋律很能安抚人心。推广古琴是琴人的责任,只有受众多了,古琴艺术才有坚实基础。”王悠荻说。

  (据《广州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 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当代辞赋创作不可忽视骈对和声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传承“家学”也是传承“国学”
国学教育
复苏沉睡琴曲,让今人聆听太古之音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复苏沉睡琴曲,让今人聆听太古之音 2017-07-11 2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