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辞赋文学作品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感受。辞赋作品内容反映自然、人生和社会,它给人不仅是美的感受,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在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辞赋之美——~~~
辞赋文学作品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感受。辞赋作品内容反映自然、人生和社会,它给人不仅是美的感受,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在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辞赋之美——~~~
辞赋文学作品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感受。辞赋作品内容反映自然、人生和社会,它给人不仅是美的感受,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在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辞赋之美——~~~
辞赋文学作品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感受。辞赋作品内容反映自然、人生和社会,它给人不仅是美的感受,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在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辞赋之美——~~~
辞赋文学作品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感受。辞赋作品内容反映自然、人生和社会,它给人不仅是美的感受,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在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辞赋之美——~~~
辞赋文学作品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感受。辞赋作品内容反映自然、人生和社会,它给人不仅是美的感受,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在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辞赋之美——~~~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辞赋文学作品塑造美的形象,具有美的形式,能给人提供美的感受。辞赋作品内容反映自然、人生和社会,它给人不仅是美的感受,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在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辞赋之美——
当代辞赋创作不可忽视骈对和声律
  ■文/本报记者  许珂  图/本报记者  王翟

  随着辞赋文化的不断发展,辞赋精品的不断涌现,使得辞赋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培养辞赋美学观念,对于辞赋创作、辞赋研究、辞赋推广也显得尤为重要。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辞赋的手段

  辞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

  辞赋可分为骚赋、散赋、骈赋、律赋、文赋五种。

  骚赋主要特点是擅用“兮”字调,源于《楚辞》通常带有较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较适合抒情类。

  散赋的最高形式是汉赋,汉赋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汉大赋的特点是,篇幅较长,通常在两千字以上,字词精雕细琢,章法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展开,较适合叙述,叙述是为表达明显的颂扬内容,亦有一定的隐喻针砭诉求。

  骈赋主要以骈句成篇,讲究诵读声律效果。它具有文字表述与文字骈对美感,较适合抒情与叙述。通常篇幅中等,擅用典故,在赋类中应用较广。如《道德经》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苦其志,强其骨。”以行文流畅擅用事典,文采华美,音律和谐为佳品。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骈赋比较,其显著特点是限韵,篇幅短小,通常四百字左右。律赋用词精切,以说理分析为主。常以小切大,立论严正。

  文赋类较为灵活,骈散不拘。记叙与抒情或感慨兼顾,属赋中杂类。

  辞赋归纳起来具有四大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并追求骈偶。在章法上,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例:《县治乔迁云集十年赋》:“太古雄风,秉汉唐之气象;维今祥云,联日月之星光”;二是语音上追求声律谐协,例:“癸未迁城,顺天时与地利;十年成聚,沐朝阳而人和”;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现代城市宣传、文化推广多用辞赋文体

  可以说,诗和赋有着本质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体物而浏亮,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就实体景观而言,辞赋的应用范围比对联类的文体要狭窄,但比现代白话的文体应用要广泛得多。名山大泽,若要勒石立碑,极少会选择白话文体,最适合的是辞赋类。另城市宣传,文化推广,亦是辞赋文体的另一大应用范围。

  那么,当代的辞赋有何创作风格呢?

  一是传统风格。此类辞赋作者通常有相当的古文功底,对于辞赋理论上的认识,处于努力向古人靠拢的阶段,其中一部分人有较强的诗词功底。作品以骈赋为多,律赋亦不在少数,并有部分散体赋与文体赋。

  二是改革创新风格。当代辞赋文体的创新风格作品,在数量上要少于传统风格的作品,作品质量也堪虞,大多属粗制滥造类,思想性与艺术性乃至作品数量,皆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与肯定。

  三是“我体”辞赋风格。所谓“我体”,即自我认为是辞赋就是辞赋的作品。这部分作者早期作品押韵多平仄不分,句式不论。押韵方式多以简单的拼音方案处理,但随着传统辞赋知识的普及,此类现象颇有所改观。不少“我体”辞赋作者,已开始接近传统类型。

  四是学院派风格。院校系的研究者,其研究范畴多集中于辞赋文体的历史渊源与风格流变上,对辞赋的创作细节涉及较少,且多以汉赋为主要研究对象,故此风格下的作品多以汉赋为主。风格上固然取其典雅,但亦不乏故意僻涩之作。

  “从大致上来说,当代辞赋已渐趋以骈赋为主。骈赋典雅华丽的风格,骈句抑扬顿挫的声律美,较符合辞赋复兴初期的需要。”胡素指出,当代的骈赋发展,首要任务是既要兼顾文字的骈对美,又要避免过度追求骈对而致“荒废文意”。在典故的应用上,既要取典求雅,又要防止过度滥用,特别是在典故的选择上,太偏太涩皆不可取。

  至于声律在辞赋方面的应用,无论古今,其目的与需求皆是相同的。让文章易读易诵,本即是声律要求的出发点。辞赋作品,在诵读上的要求较高,它不仅仅是用来看的文学体裁。“不歌而诵谓之赋”,诵读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若是忽视骈对,即放弃了汉文字的部分核心特点;若是忽视声律问题,即弱化了辞赋的诵读功能。

  所以,当代辞赋发展方向应坚持辞赋的骈对与声律应用紧密结合,谋求适当的“骈散骚”结合发展,应是可取之道。

  写赋用韵讲究“韵随心生”

  “赋学虽仅是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但涉及面甚广,它包含了历史典故、小学音韵、儒家思想等,而这些无一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胡素表示,复兴赋学,从某个角度来说,亦是在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目前,我们的赋可以用在景观或城市文化宣传较为相宜,另赋以个人情感或花草虫木以及载道论理等亦皆宜。其典雅的定位是指在清爽不聱牙的前提下,文辞优美。要做到典雅而不古奥,宜选常用字作优美句。在选择典故时,不宜太偏生。

  为了让老百姓也能读懂赋,胡素认为,应该努力去提高人们的古典文学修养,才是根本之路。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传统文化的兴盛期亦将随之到来。

  与此同时,作赋需要较全面的古代文学修养。从儒家到佛道思想,从经史子集到具体的小学知识,从天文地理到杂学等皆需有所涉猎。若说先期入门,以具备文言文与诗词对联功底者较易上手。而要想使赋句之间逻辑通顺,就得靠提引类词汇连接。当然,这需以本身逻辑关系无问题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引类词汇能使其更加通顺。

  通常来说,中短篇幅较合适破题开笔,实写、虚写两法宜用在中长篇幅。不过在一个熟练作者的笔下,任何方法皆可自由高度变化。若是常常作赋之人,需多求变化为好,否则作品千篇一律的开篇,毕竟显得过于呆板。凡文章而言,皆当以灵活为法度。

  胡素说,写赋用韵较高的境界是“韵随心生”。有思有感而赋,随情随景应不存在选择问题。但就初涉者而言,可根据所需要描述的情景而做些选择。如表现风景优美,宜在平声韵上选;若是要表现慷慨激越,可在仄声韵上选。另同作诗相似,要注意避免哑韵。

  那如何使赋文具有赋味呢?胡素表示,所谓“赋味”应是指赋之独特韵味。而赋是最适合高诵的文体,具体表现在诵读节奏的起伏变化较多。实际应用中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应在句中巧用虚词,此可收诵读起伏之效果;二是在诵读节奏上需与诗的节奏区分开来;三是在词汇使用上应向典雅风格靠拢。有此三者,赋味即彰。

  而在写作山水赋、城市赋时若有大量的景观可写时,首先是立意定位,可以根据不同的定位来取舍,比如定位一个城市为“红色革命之都”,即当在副脉与隐脉的安排上,在景观的选择上,皆以此为主。其余景观可粗略带过或直接放弃,否则易成喧宾夺主之势。

  赋,作为中国独有而又古老的一种文体,在汉语语言古典文学的宝库中,散发着绚丽而夺目的光彩。它典雅而华贵,常被人们视为中华古典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著名的赋有:宋玉的《高唐赋》、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近日,衡南县文联主席、辞赋作家胡素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主讲《辞赋之美,汉韵之神》。

  胡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 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当代辞赋创作不可忽视骈对和声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传承“家学”也是传承“国学”
国学教育
复苏沉睡琴曲,让今人聆听太古之音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当代辞赋创作不可忽视骈对和声律 2017-07-11 2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