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包括杀豚、三迁、断机、休妻、忧齐五个故事,这些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种传统的?在讲好中国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当下,这些问题值得重视
孟子为什么能成为思想家的孟子、圣贤的孟子?如果让母亲们来回答,一定会说孟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孟母断机祠赞》说:“有母若孟,厥子乃贤。有子若孟,母德著焉。”“孟母教子”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种传统的?在讲好中国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当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西汉已确立五个“孟母教子”故事的基本形态
“孟母教子”包括五个故事,涉及两个时期的孟子:一是小孩子时期,二是成年人时期。小孩子时期包括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杀豚”,第二个是“三迁”,第三个是“断机”(又称“断织”)。成年人时期包括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休妻”,讲离婚的事;第二个是“忧齐”,讲孟子在齐国的时候,齐王不用他,因而脸上有忧色,母亲开导他。在某种程度上,“杀豚”“三迁”“断机”“休妻”“忧齐”具有先后发生的次序。
西汉就有了这五个故事,但它们的生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西汉初期,韩婴的《韩诗外传》讲了三个故事,依次为“断机”“杀豚”“休妻”。西汉末年,刘向的《列女传》讲了四个故事,依次为“三迁”“断机”“休妻”“忧齐”。说是四个,实际是去掉了“杀豚”,保留了“断机”“休妻”,新增了“三迁”“忧齐”。西汉总共形成了五个“孟母教子”的故事。
韩婴、刘向讲这些故事,各自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韩婴讲的三个故事,均见《韩诗外传》第九卷:第一章讲前两个故事,第十七章讲第三个故事。为何中间隔了那么多篇幅呢?与《韩诗外传》不同,刘向把四个“孟母教子”的故事,集中地放在《列女传》第一卷《母仪传》“邹孟轲母”的条名之下。
“三迁”“断机”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流传较少的是“忧齐”,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迁”“断机”,最有噱头的是“杀豚”“休妻”。我们先解读一下“杀豚”“休妻”这两个故事。
有的故事比其他故事流传更广泛,不是没有缘由的。譬如,“断机”这类故事既可以发生在母亲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妻子与丈夫之间。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这个故事就曾移植到乐羊子妻身上,她借此鼓励丈夫勤奋读书。在“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里,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就是“三迁”“断机”。
“三迁”涉及环境,属于外因;“断机”涉及勤奋、努力,属于内因。这两个故事,一个牵涉外因,一个牵涉内因,合外内之道,把外因与内因结合在一块,构成了母亲教育小孩的一种最好的方式。这个道理人人都能把握,并没有太深奥的玄机。它很简朴,只要你有一颗慈爱之心,就能做到。具体到环境对于小孩的意义和小孩一定要好好学习、勤奋学习这两个方面,每一位母亲都可以成为孟母,都可以像孟母那样教育好小孩。
从“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传统的角度看,“三迁”“断机”所起的作用最大。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开篇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隔了四句,又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童蒙读物。把“孟母教子”故事由“五”的结构变成“二”的结构,亦即浓缩于“三迁”“断机”两个故事,是《三字经》独具匠心、洞若观火结出的硕果。
由故事形成传统实质是“平常心是道”
话还得说回来,“孟母教子”之所以能由几个简单的故事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根本原因是它所表达的道理虽然“卑之,毋甚高论”,但却“放诸四海而皆准”。言外之意,它与文字记载是否多、是否深刻的关系不是很大,更不是必然的。
“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传统,实质是“平常心是道”使然。孟子被称作圣人,孟母是否也可以称作圣人呢?这里讲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23年旧历二月二日,时值孟子诞辰日。邹城开了一个盛况空前的妇女大会,据说参加者有上万人。她们倡议把孟母当作整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而且用了一个词——亦是笔者在孟子学文献中第一次所见——把孟母称作“女圣人”。原文是这样说的:“孟母为肇启亚圣之女圣人,三迁教子,七篇传家,尤足为万世女范。”
不管能否被称作女圣人,孟母永远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可的最优秀、最伟大的母亲。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孩子步入社会后,见贤而不思齐,见不贤而不内自省,何尝不是母亲的担忧?对于母亲,人们一生一世在感恩,生生不息在回望。以孟母为代表、以孟子诞辰日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文化自信,即是植根于“孟母教子”这个源远流长、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