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绸之路也曾儒学兴盛
  国学教育

  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特别是儒学在西域段的传播,是与汉民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分不开的。汉文化向西域的传播,其中一开始就有儒家文化,甚至在吐鲁番等地方成为主流文化——

  丝绸之路也曾儒学兴盛

  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特别是儒学在西域段的传播,是与汉民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分不开的。从《魏书》卷一○一《高昌传》可知,早在汉武帝远征大宛的时代,一些疲惫的士兵就留了下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汉文化向西域的传播,其中一开始就有儒家文化,甚至在吐鲁番等地方成为主流文化。

  这种军事移民还发生在西域的其他地区,比如楼兰。早在晋代,儒家文化就通过帝国派驻的官兵和随军家属在楼兰地区盛行开来。

  “移民潮”带动了汉文化的传播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五胡内迁,中原人口大量流移,而西北凉州境,自武威至敦煌,再到高昌,却比较安定。这导致了一种后浪推前浪式的移民潮。首先是中原汉人迁移到敦煌等西北地区,敦煌汉人又迁移到包括高昌在内的西域地区。中原向河西移民、河西之间的移民、河西向西域的移民浪潮一直没有停止,早期移居西域的“汉魏遗黎”,有相当一部分是敦煌、凉州一带人氏。北魏灭北凉时(439),北凉后主兄弟率户万余家,自敦煌北奔高昌。所以,高昌上至诸王豪族,下至黎民百姓,与敦煌、凉州渊源甚深。这些移民一直以华夏文化为自己的最根本信仰,甚至视自己为晋之正统,虽然河西和西域屡易其主,但对汉文化的认同不忘初心。

  不仅如此,西域的近邻北魏也崇尚儒学,这对西域一带的儒学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儒家经典从北魏引进高昌,高昌王麴嘉居功至伟。《隋书》卷八三《西域传·高昌》载高昌人将孔子等人画像挂在厅堂:“其都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步,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其实这一习惯可能也来自北魏。高昌受北魏的影响甚巨,高昌官职“绾曹郎中”就来源于北魏,“绾”是个典型的北魏汉语词,“绾”具有“掌管、统领”义并用于行政术语中,最早见于《魏书》和北魏墓志。

  如果说古代西域的儒学受到河西和北魏的影响甚巨的话,这还只是其外因,古代西域的儒学兴盛还有一个内因,那就是教育的发达。从吐鲁番出土文书可知,在西凉时代,郡即置博士。由此可知,西凉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这在传世文献中也得到印证。

  高昌国时代的儒家文化普及深入人心

  古代丝绸之路的儒学还受到梁朝的影响,唐西州的孔氏本《论语》郑注并非来自中原,而是来自高昌国,而高昌国又可能是从梁朝引进的。

  在高昌国时代,儒家文化的普及深入人心,不仅有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有大众化的知识普及。在吐鲁番出土的唐西州文献中有“义学生(义   生)”“私学生”,即私家学习儒家经义的学生,也指官家或私人出钱资助(供给食料),免费上学的学生,包括乡里坊巷之学生以及私塾等。

  古代吐鲁番人注重儒学教育,这从墓砖、蒙书和人名、地名可以看出。在不少高昌国时期的《墓表》里,生动地记述了这里的达官贵人的儒学修养。从吐鲁番出土蒙书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影响。《太公家教》是唐西州学生的抄写本,其用典多来自经史文献,主要宣扬儒家的忠孝、礼义、尊师、重贤、修身、勤学、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思想。

  不仅如此,古代吐鲁番的人名和地名也体现了他们对儒家文化“忠孝节义”观念的信奉。高昌国的佛教寺院也讲授儒家的“孝”道。义熙元年辛卯抄本《孝经解》残卷存五行,第一行抄有“孝经解”三字墨书,当为标题,第二行以朱书记述抄写之人云:“释比丘戒妙,孝经一。”

  此外,吐鲁番出土文献中还有一些宣传儒家文化人物的正史写卷,这也证明当时此地对儒家文化的信仰。比如,德国国家图书馆就藏有唐朝前期抄本《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之残片。

  高昌儒学具有浓厚的北方儒学特点

  唐太宗继位后,对儒学高度重视。《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四年”条:“是时上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学生能明一大经已上皆得补官。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三千二百六十员,自屯营飞骑,亦给博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贡举。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弟子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可见唐朝未灭高昌之前,高昌国依然派学生前来唐帝国学习儒学。

  唐灭高昌建立西州,对高昌人的怀旧情愫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由于高昌的儒学长期受到北魏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北方儒学特点,与唐代融通南北的儒学还有所不同。我们相信在唐灭高昌的一段时期内,原有的高昌儒家经典和注文还会存在下去。难怪唐西州的《论语》有那么多的郑氏注写本,有不少《急就篇》写本,但同时又有大量的《千字文》《开蒙要训》写本,这些都说明,唐西州的儒学既有唐代儒学的总体特色,又有高昌国时代传下来的地方特色。

  (据《光明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中国文化是一种值得自信的文化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
丝绸之路也曾儒学兴盛
衡阳日报版面八A08丝绸之路也曾儒学兴盛 2017-06-12 2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