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应遵循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一味追求热门专业,并需考虑该专业就业率
本报讯(记者 向吟吟)距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多考生在加油复习的时候也开始考虑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除了家长的建议、自身的兴趣爱好之外,高考生选择专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就业率。近日,记者从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了解到,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会计学、法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会计学、英语、艺术设计、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的毕业生超过10万人。
近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规模位列前10位的专业没有变化,仅位次有所调整,如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第10位上升至第6位。毕业生人数排名靠前的专业还有临床医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金融学和工商管理等。
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普遍较多,如全国有近千所高校开设英语本科专业,900余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00余所高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些专业大多是考生选择的“热门”。今年肯定还会有不少人选择报考这些专业。今年浙江、上海将实行“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专业+学校”的志愿模式更凸显了专业的重要性。那么,考生在选择这些专业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不同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虽然名称一致,但具体的方向和学习内容可能有所差异。考生在报考时可以参考院校背景、高校招生章程及专业介绍等资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不过,该专业在各高校的培养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上有很大不同。有的侧重于软件,有的侧重于硬件,有的侧重于计算机网络,有的在信息安全方面颇具特色,方向的选择可能直接影响未来就业。
第二,毕业生规模和就业率仅是选择专业时的参考因素之一。就业率只能反映最近一段时间的人才需求,并不能反映4年后的就业形势。考生和家长在估计专业的就业前景时,要了解专业未来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宏观趋势。比如会计专业,根据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62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分布于不同层次,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均有。此外,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会计相关专业。从整体来看,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占绝大多数,低层次人才供过于求,而高级人才却十分短缺。因此,考生若能拿到含金量较大的证书,比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有几年工作经验会很快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第三,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特长,结合志向和职业规划,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热门”专业,更不要仅凭专业名称来判断专业“好坏”。
最后,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在考虑高校和专业选择时,要对专业的特色和方向有所了解,比较清楚后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高校。在报考时可以参考高校背景、《招生章程》及专业设置等情况,根据不同侧重内容,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