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高里偶然看到《人民日报》在做“希望工程”的活动,号召大家捐款献爱心,他立即向人打听怎样做才能提供有效帮助。不久后,高里收到一张“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结对通知书,上面列了两个学生的名字、所在学校班级、学费情况,下面则是供爱心人士选择的资助款项,有20元/人、30元/人两个选项。
从高里老人保留的当年的底单上看,老人当年选择的是30元/人。这是老人第一次捐助贫困学生。从那一次起,老人每学期都会依照这一标准给孩子们汇去爱心款。
高里资助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吉首大学的肖燕云,这个女孩的信息是老人从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得知的。那是1999年,肖燕云正在读大二,没有父母,弟弟又有病,一贫如洗的家让学业难以为继。了解到这一信息后,高里当即给肖燕云寄去1000元钱。“那时候工资也不高,刚做这个事就觉得不管钱多钱少,一定要坚持!”高里说, “我13岁参加革命,那时候读书少,我希望今天的孩子们都有学上、有书读”。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名叫刘丹的女孩给老人发来微信视频,告诉老人自己最近工作很顺心,家庭很幸福,刚出生的女儿也十分可爱。通过视频对话,刘丹告诉记者,自己如今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上班,“是高爷爷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会用这一辈子去感恩”!
2010年,高里老人在《衡阳晚报》上看到刘丹姐妹因父亲重病面临缀学的新闻报道后,便赶到衡阳师范学院找到刘丹,当即掏出7000元嘱咐她安心念书。“那时的我自卑内向,第一次见到高爷爷,都不敢看他,没想到这个老人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据了解,高里老人一直供刘丹读完研究生,除了学费还经常寄去生活费,每次都是两三千元地给。
有了第一次捐款经历之后,高里开始关注更多贫困学子。他说,“这是给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让他们未来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
记者了解到,湘西妹子龙兴春把高里老人称为“生命中的贵人”。龙兴春今年29岁了,现在家乡做发型师。18年前,龙兴春读小学四年级,那一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抚育她的祖母也逝世了,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她只好跟着别人去乞讨。走了几天后,在衡阳遇到了高里。
“高爷爷拿热毛巾帮我擦了脸,我哇地就哭了,他也哭了。”龙兴春回忆说,高里温和地问了她家庭情况,当场给了自己200元钱。分别时,高里留下自己的电话,叮嘱龙兴春回家好好念书,并承诺她今后的学费都由他出。“除担负我的学费之外,爷爷还给我寄生活费,买新衣服、新鞋子寄过来。让我重新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我是一名党员,离休金是人民给的,我理应回馈给人民”
在高里家中做了十余年保姆的资女士,对老人非常了解,“在生活中高老是一个相当节俭的人,对别人却慷慨到倾其所有。”
“一床被子,满是补丁,老人盖了几十年;许多衣裳缝缝补补,老人还在穿……整个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电视机、茶几和沙发,可这几样东西加起来才不到1万元钱。”据资女士介绍,有时候,她多买了点水果,老人也会指出来,一张餐巾纸必须撕成两半来用。保健医生嘱咐他多喝优质酸奶,老人觉得喝五六块钱的酸奶太贵,喝普通牛奶就好了。“细细算起来,老人每月生活费只有几百元。”
2008年初,一场冰灾肆虐南方,原本条件艰苦的衡阳县曲兰镇湘西小学在冰灾中更加艰难。这里,学生没有操场,教师没有办公桌椅,学校连大门都没有,在破烂的教室里,门是坏的,玻璃窗也烂了。高里到学校转了一圈,下定决心要帮助这里的学生。
按照高里的最初想法,他要把这所学校好好修葺一下。他回到家中,将存折拿出来看,里面只有1万多元。他让湘西小学校长做了个预算,将学校的一些基本设施改善一下需要多少钱。预算出来后,校长告诉他需设个大门、添置教师办公桌椅、给孩子们盖个卫生间,需要23000多元。高里想方设法筹款,他将24000元交给校长,这笔钱捐出去后,高里的存款仅剩1000元。
“我是一名党员,离休金是人民给的,我理应回馈给人民。” 高里平静地说。据了解,这24年来,包括捐资助学、捐款赈灾、援助重病患者在内,他捐出的爱心款项近50万元!
“给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未来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这些钱捐得值!”
由于上了年纪,高里常常记不起一些事、一些人,但那些被他资助过的孩子们,他都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
在高里的住处,他一直悉心珍藏着两件宝贝。一是他和儿女、资助对象的相册,另一件则是亲友、资助对象给他写的信件。他将这些来信编订成册,每每看到这些泛黄的信件,他就能想到这些学生的样子,还能说出一些人在哪里工作。“这个是大卉,在武汉工作;这个志英,在佛山一个老乡那儿做秘书;这个肖燕云,在淮阴师范学院当老师!”
记者随手打开一封信件来看,信笺上的字清秀漂亮:“高爷爷,您好!十分感谢您的热心帮助,虽然未曾谋面,但我仍然能够想像到您的慈祥面容,您在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还在担心我们的生活……”这是2007年,一位姓张的受捐对象写给高里的信。每一位受捐对象都亲切地称呼高里为爷爷,而高里也在心里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孙辈。
如今,很多当年受捐助的对象,早已成家立业,但这些身在天南海北的受助者一直都跟他有联系,或电话、或写信、或视频……每逢过年、过节,许多人还会专程前来看望老人。
翻看着这一封封泛黄的信件,回想着那一张张纯真的脸,老人总会对身边的人说:“给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未来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这些钱捐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