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边摊主到餐厅老板
■通讯员 唐兰荣 本报记者 唐 翔
在衡阳珠晖区,有一家小有名气的清真餐厅,老板是位回族小伙——张延磊。2002年,张延磊来到珠晖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路边摊主到如今管理着40多人的小老板;从白手起家到现在拥有2家清真餐厅,张延磊在珠晖区成功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5年开办两家餐厅
记者日前见到这位帅气的小伙时,他正在餐厅里忙活。张延磊站在窗口前,一边看着厨师递出来的一份份飘着家乡味道的菜肴,一边用回族语向正在排队的老乡征求饭菜改进的意见。据介绍,这个清真餐厅每到中午十二点左右,都会迎来一波客流高峰,在 “清真小吃”“牛肉拌面”窗口前,经常可见学生们排起近10米的长队。
今年33岁的张延磊,出生在河北邯郸的一个农民家庭。2002年,18岁的他随哥哥一起来到衡阳,起初只是在街头摆特色小吃摊。在经历了最初的一阵热闹后,小吃摊陷入了冷清。“由于经营意识不强,加之摊位经常占道,这也无法吸引太多客人。”在张延磊看来,要做好自己的特色小吃,只有从“游击队”变为“正规军”。2007年,张延磊萌发了承包餐厅的念头。张延磊的设想很快得到珠晖区政府的力荐及校方支持。
2010年9月,张延磊承包的第一家清真餐厅开业。创业初期,人员不够,进货、洗菜、洗碗、拖地……张延磊样样都干。头两三年,资金紧张、人手不足,每次到清真寺进货后,都舍不得打的,一个人扛着牛羊肉坐公交车返校。2015年,第二家张延磊承包的清真餐厅也正式开业。
“这个餐厅面积差不多200平米,每天就餐的回族、维吾尔族、汉族学生达400多人次。”作为餐厅老板,一直以来,从肉类选取到食品加工制作,张延磊和他的员工们从未放松过。从场所环境、设施设备、人员制度、清洗消毒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
如今,张延磊生意越做越大,经营着2家清真餐厅。
9年来餐厅资助20个贫困大学生
在珠晖区,提起张延磊,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但提到清真餐厅9年来免费资助20个贫困大学生的事,很多人都津津乐道。
每年新生开学,张延磊都会问学校,“有没有贫困生,我资助两个吧。”每次他们到餐厅,张延磊都会嘘寒问暖。“他们都是穷学生,到我餐厅勤工俭学,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我还每月给他们发放300元工资。”
2016年经过学校推荐,他又从新生中选了2个学生作为支助对象,分别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小释及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大一新生小岳,张延磊分别支助了他们本期学费8000元,并承诺一直支助到其毕业。
据了解,张延磊9年来,共帮扶困难大学生20人。“我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条件也不好,没读什么书就辍学在家干农活。我一直有个心愿,捐助贫困学生、孤儿学生上学。助学也是为了感恩。”张延磊说,“我到珠晖来做生意,当地政府就少数民族在经营、租赁、就业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咨询和帮助。”
不仅如此,每逢民族节日,张延磊还邀请少数民族学生到自家店里开展庆祝活动。记者还了解到,近两年来,张延磊还带领他的员工积极投身衡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志愿活动中,先后参加了蒸湘区“文明之旅”雨母山清扫活动,珠晖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携手共创文明城”社区清扫活动,为文明创建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