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彻底遏制
“舌尖上的浪费”?
█文/图 本报记者 翟 瑜
我市一家小学开启“文明餐桌”行动
餐饮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自去年我市开展“文明餐桌”活动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大为改观,市民逐渐养成了文明就餐的习惯,然而目前记者调查发现,剩饭、剩菜浪费出现回潮迹象。
浪费减少但依然存在
1月19日,记者来到坐落于珠晖区的一家高校食堂,中午12点,记者发现,在学生用餐的餐碗中,存在着不少剩饭剩菜。有的餐盘上的食物堆积如“山”,还有的饭碗里一大半饭菜没有动过。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高新开发区的一家机关食堂,发现剩饭剩菜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些餐碗里还剩大半饭菜,就被倒入了垃圾桶。
在记者参加的几次婚宴中,发现浪费现象更为突出,多是主人喜欢讲排场,菜量远大于可消费量。走访中还发现在自助餐厅,客人拿过多食物却吃不完的现象非常普遍。
虽然,自2013年全国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大为改观。但目前我国食物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2016年的一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多原因致浪费“回潮”
衡阳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涂剑秋向记者介绍, “党政系统公务接待、公款吃喝现象在遏制之前,一些处理餐厨垃圾的负责人每年要支付酒店3万元左右才能获取餐厨垃圾,自从取消公款吃喝,加大惩戒力度后,酒店反过来要支付费用给处理餐厨垃圾的负责人来移走餐厨垃圾。这就说明餐饮消费的风气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舌尖上的浪费”是个长期的社会现象,治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
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款消费,虽然我市各大餐饮店的公款吃喝得到了遏制,但并没有完全绝迹。一些就餐的顾客存在着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只讲面子,同时,部分市民会因“菜没剩多少”、“碍于面子”、“嫌麻烦”等原因,拒绝把剩饭菜打包带走。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餐厅曾力推的半份菜等已悄然消失。我市一些餐厅之前曾宣传推广菜量减半、价格减半的半份菜,由于成本上涨而取消。一些业内人士介绍,做半份菜的耗时、耗工与做整份菜相比并未减少太多,还得增加餐盘使用量与服务次数,由于成本开支大,因此很多餐馆缺乏动力。“近两年来,我市一些餐饮店开启了‘小聚会模式’,也就是邀上三五好友就餐,餐饮店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用餐人数,为消费者提供小份菜,但这种模式决不适合酒席消费。因为酒席消费讲究的是大气排场,不可能出现小份菜的情况。”涂剑秋说。
不少餐饮店负责人坦言,他们经常提醒顾客点餐“量力而食”,但多数顾客都会点比平时多的饭菜量。餐厅缺乏对顾客浪费行为的有效约束手段,只能靠顾客自觉。治理餐桌浪费现象,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监管主体,导致浪费食物成了一个纯粹的‘道德问题’。
引导餐饮企业提供合理份量饭菜
涂剑秋认为,遏制饭菜浪费这是政府行为,餐饮行业协会也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协会督促、自我约束等方式,引导餐饮企业提供合理份量的饭菜。对于一些餐馆设置最低消费等违规行为,应进一步简化消费者举报程序,加大查处处罚力度,减少为达到最低消费而造成的食物浪费。
衡阳推行“舌尖上的文明”, 一年多时间,市文明办、市食药监局、市餐饮行业协会等单位一直很重视,也确实起到了效果。但“舌尖上的浪费”毕竟属于个人行为,无法强制性约束,还需要在全社会继续提倡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风气。
记者在走访餐饮企业时发现,一些餐饮店灵活经营,积极调整菜品份量,主推精致小份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除了菜品的份量改为小份菜后,价格更加实惠,服务员提醒顾客合理、适量点菜,帮助顾客把好数量关,同时,免费赠送一个打包盒,鼓励客人将没有吃完的菜带回家,从而避免了舌尖上的浪费。
简讯
一直以来,白沙洲工业园区坚持让发展惠及群众,让发展回报群众。年关将近,困难老百姓生活状况如何,能否安心过个好年,成为园区领导最关心的事。近日,白沙洲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园区金龙坪街道、南江办事处基层村组及企业走访慰问。在走访过程中,园区负责人详细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收入水平、是否还需要解决其他生活问题等等,并为贫困户送上慰问金和过年物资。
(李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