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收藏
《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好不容易见到王熙凤,发现王熙凤一身绫罗绸缎,富贵逼人:“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这一段描述,虽是描写当时王熙凤这类豪门贵妇人的风情和优雅,但从文章中,可以发现手炉深受当时达官显贵欢迎。
但王熙凤们没有想到,她们看似很普通的手炉,如今已成为收藏界的一个重要门类。
手炉,其实是由“火炉”演化而来,火炉便是往铜制的炉子里放些炭,让火烧得旺旺的,这样大家围着火炉坐下,边取暖,边聊天侃大山,其乐融融。清代文学家王永彬写过一部小品文书籍,就叫《围炉夜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给刘禹锡,让他没事儿可以过来聊聊天。渐渐地,古人有感于手冷,便把火炉做得更精致,盖上罩子,提在手上,或者捧在手里,或者笼在袖内,便演化成“手炉”,也叫“捧炉”或者“袖炉”。到了明清二代手炉发展达顶峰,制炉材料丰富,使用手炉者急剧增多。江南出现了成千的制炉作坊,制炉名家不断出现。手炉造型工艺除方圆两式,六角、瓜棱、梅花等器形,镂雕、填蓝、嵌丝等工艺丰富多彩。明清时期,不仅冶炼金属的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继承与发展了前人的技艺。从存世的各类明清手炉来看,绝大部分以铜为材料,所以手炉的工艺制作主要为铜作。我国传统的金、银、铜、铁、锡五业中,除铁匠为热作外,其余皆为冷作。冷作工艺不用热炉加工冶炼,制作手炉一般都是对浇铸后的铜手炉雏形进行轻捶、细敲、镂刻等。工匠制作手炉的冷作工具一般有木榔头、搭柱、凿子、扶钻、锉刀、刮刀、作凳、铜焊等。木榔头用以敲击捶打手炉器型,扶钻用于打眼,各种大小宽窄的锉刀主要是精修手炉炉盖的网眼及炉柄等。手炉炉身的图案纹饰则要运用各种规格的凿子錾刻而成。工匠在手炉加工制作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手中的各种工具,将高超的技艺融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中,融入手中敲打锤揲的铜器中。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手炉制作大师,其中以张鸣崎最为出色。据《鉴物广识》等书记载,“张炉”全用榔头手工敲击而成,整只不用镶嵌或焊接,制作时敲打、拉锯、雕刻、凿磨、水磨工艺浑然一体,不但炉盖与炉身十分紧密,经久不会松动,尤为奇异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炉体摸上去却不烫手。因为胎细壁厚,转折处理得体,流传至今没有瘪凹变形的。张氏制炉选用精炼红铜,铜质纯净,可塑性强,光泽柔和,造型朴实而富有变化。
此手炉(见配图)为晚清时期白铜南瓜形手炉。炉身錾刻十八罗汉之:降龙、伏虎、笑狮、乘鹿四罗汉,穿插“岁寒三友”松、竹、梅;肩刻云纹;盖面镂空寿桃,四周刻石榴、荔枝、佛手等六种果实;提梁下部分刻清供;提手刻喜上眉稍。繁而不乱,人物、植物描绘之细致令人惊叹。参考同类拍卖纪录,此件精品手炉市场价10万左右(价格仅供参考,不作交易所用)。
晚清时期白铜南瓜形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