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2日,以“新常态·新理念·新衡阳”为主题的“2016衡州经济发展论坛”相约而至: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商会代表、企业精英齐聚雁城,为加快衡阳发展献计献策,投资投智。
历经两个月的沉淀,12月21日,“2016衡州经济发展论坛”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一次,“我们收获了什么”成为主题。事实上,有距离的凝视,让经验和成果显得更为客观。
定位——
植优补短,创新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从一开始,“2016衡州经济发展论坛”便承担着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
衡阳自古有“西南门户,南北通衢”之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物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全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老旧国有企业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钢材水泥等产能过剩等问题。此外,在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建设等县域经济发展领域,以及景区建设、宣传策划、旅游线路开发等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我市仍然有着诸多短板,发展和完善空间较大。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政治清明”新衡阳的宏伟目标,并且指出:建设“五个新衡阳”,植优补短是主要抓手。着力补齐县域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短板,增强经济发展整体实力,已成衡阳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个新衡阳”的必由之路。
加之当前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向外界释放出一手抓从严治党、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创新发展,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为衡阳经济补齐短板、加速发展提供服务。
朝这个目标出发,“2016衡州经济发展论坛”大步流星。
创新——
开启全新的论坛模式
把目光再次拉回到10月21日。当天上午,徐宪平等四位重量级嘉宾登台主讲。下午,多名本土政府官员、企业家及市民登台,与专家互动。
担纲现场主持的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主编、首席金融记者张琳这样评价:“举办这样的论坛,在地市一级中极为少见,体现了衡阳市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让我们感受到衡阳的发展潜力很足,后劲很大。”
事实证明,“主题演讲+论坛互动+党政与企业、商会座谈+银企合作+投资环境推介和项目签约”,这种集政经交流、政学对话、政企合作、宣传推介、银企对接、企企合作的模式,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新颖、规模之宏大,为我市同类活动首创。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极大宣传和展示了衡阳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城市形象、政策优势,进一步向外展示了衡阳的发展决心,扩大了衡阳的影响力,而且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衡阳的激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日报、香港商报、湖南日报、央视财经频道、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人民网、新华网等30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论坛效果。
衡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聂建国表示:“衡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强大的发展活力,借助论坛平台可以吸引全国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红网论坛有网友留言:“看到了衡阳加速发展的破题方向和出路,希望此次论坛的成果能够被转化吸收运用好。”
实效——
现场签约取得丰硕成果
最直观的成效当属现场签约。短短两天时间里,参会代表对衡阳有了新的认识,也很看好衡阳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银企对接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银企对接共签约合作项目182个、涉及金额近460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5个、总引资额422.94亿元。这些项目的成功签约,一方面为我市一批前景看好、潜力巨大、受资金制约的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签约项目集中在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旅游、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等领域,对我市优化产业结构,补齐“县域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三块短板,增强经济活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论坛形成的高层次人脉圈,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必将有力促进优势资源持续向衡阳聚集。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17衡州经济发展论坛”已经进入议事日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