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12月06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今常用的宋体字是怎样诞生的?
  国学教育

  明代在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代中期所形成的“线装书”如今是古籍的代名词。同时期所形成的宋体字也发展演变成今天最常用、最规范的印刷体汉字。

  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久负盛名。在天一阁建阁450周年之际,天一阁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展览以实物呈现了宋体字的演变及世界影响。宋体字是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新字体。宋代刻书以浙江为最盛最佳,其官刻经史,私刻文集,皆负盛名,为士大夫收藏赏鉴,并在刻书中被模仿,形成了宋体字。

  宋体字最早出现于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

  据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博士介绍,在宋体字出现之前,印本的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书字体还曾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其官方铸造金属活字的字本。比如明宣德九年甲寅(1434年),朝鲜王朝根据明永乐十七年内府刻本《为善阴骘》等书的字体,铸造了著名的铜活字“甲寅字”。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明朝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自此,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的两途。

  有心人不难发现,宋体字“横细竖粗”。根据现存的中国古籍雕版形式,这与书版从树干切取的方向有关。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所以万历前后明刻本的字体横细竖粗。

  此次展览也展出了天一阁刻本《司马温公稽古录》及其珍贵书版。天一阁博物馆藏此书两部、版片126块。

  万历时期的宋体字主要有两类,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字形长,“横细竖粗”更加明显,如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另一类宋体字仍然延续嘉靖时期苏州地区刻本的特征,横平竖直,字体方正,如万历本《礼记集注》。

  明末宋体字依然是两类。比较多的一类形体也比较长,比万历时期的第一类宋体字更狭长一些,如崇祯本《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录》。另一类字比较扁,如毛氏汲古阁刻本《南史》。

  日韩等国至今仍将宋字体称为“明朝体”

  到了清代,宋体字进一步发展,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形成清代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此时的宋体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于后来我们熟悉的印刷体。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

  明代中期形成的宋体字不仅使用于中国书籍,同样通行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日本、韩国至今将这种字体称为“明朝体”,对这种字体的来源也是一种很好的说明。

  不过这些国家所受影响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朝鲜王朝书籍在明代时主要受北京的内府本影响,二者形成地域上的小交流圈。入清以后,因为一段时期内朝鲜官方文化上依然怀恋明王朝,故在官方制作的金属活字本中开始使用“明朝体”。

  日本则通过唐船贸易与中国江南与福建地方交流较多,大量的中国宋体字刻本书籍在晚明以后经长崎进入扶桑本岛,并被翻刻,因此日本汉籍印本中宋体字比朝鲜半岛出现更早。

  越南汉籍中出现的宋体字则多是受清代中晚期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刻本影响而来,同时期越南的一些喃文刻本字体,也明显受到了宋体字的影响。比如下图为越南阮朝后期喃文刻本《观音》,其字体也是模仿宋体字,可见宋体字对越南书籍影响之深。

  博物馆中展示的19世纪巴黎印刷的法文本《中国图识》,其首页书名和正文中插注的汉字书名《大学》、《中庸》、《论语》以及书后所附中国朝代表中的汉字注释均为宋体字。由此可见宋体字的影响之深远。(据澎湃新闻)

  左图:南史八十卷,明末常熟毛晋汲古刻本,其宋体字自成一派,字体偏扁。右图: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录二十八卷,此为明末字体较长的宋体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和谐社会离不开“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如今常用的宋体字是怎样诞生的?
礼仪非儿戏
《岣嵝碑诗》
衡阳日报版面五A05如今常用的宋体字是怎样诞生的? 2016-12-06 2 2016年1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