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一方面,持假证乘车虽然打的是经济小算盘,却逾越了法律和道德底线,并且还会造成多方面的不良记录,如此多输的局面,足以提醒更多人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此举也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2、近日,陕西延安的马先生和朋友就餐时遭遇到了“天价”开瓶费。马先生称,酒店服务员告知“服务费”是“开瓶费”,并表示酒店规定外带酒水就这么收费。“一箱啤酒才45元,酒店就要收100元的服务费,依据是啥?”在马先生出示的一张消费清单里,记者看到,确实有一笔100元的“服务费”。(据10月23日《华商报》)
浅见:可以说,要真正终结“开瓶费”这类的霸王条款,除了依靠法律规定,依靠监管部门积极作为之外,还需要更多这样较真的公民,惟其如此,霸王条款才能更好地得到整治,法律也才能更好地落地。
3、今年4月,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在对福建馥华食品有限公司检查时发现 ,企业竟把环境自动监测仪的探头放在矿泉水瓶子里,得出了一张“漂亮”的污染物处理记录表。治理造假的秘密被揭开后,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被移送公安机关。环保部近日发布的环境违法案件的相关信息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各级环境执法机构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1172起,同比上升14%。(据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浅见:这样的打假打得漂亮!相关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就是不能给别有居心的企业有任何可乘之机;同时,还可不断优化执法方案,督促更多企业在治理污染上化被动为主动。
4、近日,武汉出现令人震惊的一幕:某食品仓库将大批量积压的各种过期变质食品,倾倒在路边臭烘烘的垃圾场,被一些人看到后又翻出争相抢拣,有人甚至就在现场吃,还有菜贩扒拣这些食品运到早市出售。(据10月19日《新华日报》)
浅见:过期变质的食品遭遇疯抢,除了归咎市民安全意识匮乏、爱贪小便宜等之外,也再次提醒相关执法部门:一旦发现或查到“问题食品”,理应尽快集中销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以免“问题食品”再次流入市面,危害公众健康。(本栏点评: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