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教师,无法给盲童带来光明,却能让失明的孩子“看到”缤纷的世界;没有动听的声音,却能让聋哑的孩子“听到”生命的旋律。他们不能用学生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付出,尝不到桃李满天下的甜蜜,要付出比普通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很多时候,他们扮演着父母亲的角色,尽全力给折翼的天使一个完整的世界。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走近了这群特殊的教师。
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智障生105人,聋哑生199人,盲生12人,语言康复部学生12人。74名老师,年轻敬业者居多。目前,学校已成为集听障、智障教育和全市随班就读指导、残疾人康复咨询、培训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基地。
“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痛苦。”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开朗快乐,心态阳光。他们说,外人都以为特校的孩子教不出,其实不然。当然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考上大学,但你看到盲生、聋生在你的努力下能开口说话、能自食其力,智障生能基本生活自理,那种开心,不亚于学生拿奥赛奖牌和考上大学。
正是这支年轻、敬业、矢志不渝的特教团队,写下了衡阳特教事业绚丽的篇章。
刘伶 :
刘妈妈,帮助20余名听障孩子考上大学
今年42岁的刘伶琍,1991年从南京特师一毕业就来到学校了,一直从事聋校语文教学、聋儿语言康复教学及班主任工作。25年里让无数学生开口说话,并让20余名听障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成功考上大学,现在又接手了一个最累最烦的康复班。
她坦言,面对这些参加孩子,一开始她也时常不知所措。她第一次带的班上共16名学生,学生刚入学时只有七八岁,自理能力差。那个时候,班上有个叫晓慧的女学生,不仅聋哑而且伴有中度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一天,晓慧上厕所后,她不仅不会擦拭,还用手去抓,把排泄物往嘴里塞。刘玲琍知道后,连忙赶过去,将晓慧抱起,让她伏在自己的腿上,帮她擦拭,接着又轻轻地仔细清洗晓慧的双手和口腔。等一切弄完后,她这才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沾满了排泄物。
从此,刘伶琍不仅教学生知识,还手把手教他们刷牙、洗脸,洗衣等各种生活本领,让他们能迅速适应校园生活,向自理自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008年,学校创办学前聋儿康复语训班,刘玲琍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没有教材和教具,她就利用课余时间自编教材自制教具,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获取知识。
“最难的时候,是孩子们还没有发出声音的时候,因为他不知道发声是个什么动作。”刘玲琍介绍。
为了让孩子发出第一声,刘玲琍不仅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还经常把孩子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鼻旁边,让孩子们感受声带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在学习舌根音时,她甚至让拉着孩子的手伸进自己嘴里,让孩子们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
除了上集体课,她规定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15至20分钟的面对面单训时间。每天下来,她都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
就这样,面对这群几岁就离开父母的“折翼”孩子,刘玲琍用挚诚的爱浇灌着他们的心田,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刘妈妈”。
2015年教师节,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刘玲琍作为湖南省唯一代表,接受这一至高荣誉,她也是全国特教系统首个获此殊荣的老师。今年“七一”,她又获评“省优秀共产党员”。
王筠:
金牌教师,面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就是莫大的幸福
“我最喜欢看王老师笑了”“王老师对我们最好了。”“王老师教会我好多好多知识”“我以后长大了,也要成为像王老师一样的人”——这些朴实的话语,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最美特教人”的学生民意评选中,孩子们写给校长的推荐信。孩子们口中的王老师就是该校三年级班主任王筠老师,她也是衡阳市首届金牌教师。
今年是王筠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第20个年头。作为特教老师,王筠的工作简单而重复,琐碎又细致。她照顾残疾孩子既有父爱的豁达,也有母爱的深厚;既有友爱的温情,更有师爱的睿智。面对这些盲、聋、哑、傻不同残疾程度的孩子们,她不嫌弃、不抛弃,更不放弃,像一位负责的母亲,竭尽全力教育他们。
她回忆,不少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由于种种生理上的缺陷,有的行动不便,有的领悟力比较差,还有些孩子甚至随地大小便。老师工作繁琐,责任重,即使是夜里也一刻不敢放松。王老师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每每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就是莫大的幸福。
不仅如此,王筠认为,残疾儿童不仅需要爱,他们更希望自己将来能够自立于这个社会。
为了帮助这群孩子学到更多立足社会的知识和技能,王筠不断加强学习,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她创造的“体验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课堂教学模式,让大家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深受学生欢迎。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她将网络信息运用到她的教学中。通过自己报信息技术培训班,看学习资料,向计算机老师请教,硬是把自己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浏览器的“计算机盲”培养成了一个“计算机达人”。如今她运用FLASH、微课等方法制作的课件,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
不仅如此,她还把丰富的特教授课经验总结成文,由她撰写的《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促进聋生心理健康》、《浅谈如何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图画故事引领低年级聋生走进阅读的世界》、《浅谈如何创建良好班集体促进聋生心理健康》、《浅谈如何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一系列论文先后在各级刊物刊发并获奖。
欧阳吉彦:
带队出征全国特奥会,收获两金五银四铜
下午6点,毒辣的太阳已渐渐落下,柔和的光线照在省十佳体育教师欧阳吉彦脸上,他看着操场露出了微笑。迎着阳光看去,可以看见几个正在奔跑的身影,他们是欧阳吉彦的残障学生。
2005年,欧阳吉彦从上海体育学院毕业,风华正茂的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回家乡,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回想起当初的情景,孩子们有走路走不稳的、有时常嘴角流涎的、有口齿不清的、四肢不听使唤的……看着让人揪心。面对这群残疾、智障孩子,欧阳吉彦决定从身体机能的恢复着手,以康复体育培养为突破点,让这些残疾孩子在取得成绩自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经过10年不懈努力,欧阳吉彦掌握了一整套独特的残疾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和训练模式,在2010年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上,欧阳吉彦带领的孩子们两金五银四铜的好成绩,这也是衡阳市首次在全国特奥会上取得奖牌。孩子们自信心变强了,训练热情也更高了。
随后,欧阳吉彦还组建了校田径队和健美操队,于是他又成了没有一分钱补助的校队教练。一个简单的动作,常人学几次就会了,欧阳吉彦则需要耐心地教几百次。训练这些智力上有缺陷的孩子不仅仅是需要耐心,有时甚至会有危险。一次,一个学生训练时偷偷拿了一个哑铃在手里甩起来玩,欧阳老师害怕他伤到自己或其他孩子,想要夺过哑铃,不料孩子顺手一扔,哑铃重重地砸在欧阳老师的脚面上,瞬时骨折了。事后,他还自责:“不能怪孩子,都怪我没事先打好招呼……”
帮帮是一个重度自闭症儿童,跟人几乎无法交流,谁靠近他,他就抓谁,很多人都劝说欧阳老师放弃他。从他8岁进入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在欧阳老师的悉心教育下,经过长达8年的训练,硬是将这块“石头”推向了特奥会的赛场,并取得了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10年来,欧阳吉彦老师年复一年的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训练着一个又一个这样那样像“石头”一样的孩子。
在特校,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
——宋志新,特校的掌舵人。“一个人,肢体可以残疾,但是,‘心’永远不可以残疾。”这是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宋志新常跟学生、教师说的话。在学校,宋志新不光要做孩子们的亲人,也要做教师们的贴心人。除了日常工作接触,她会经常下课堂听老师讲课,一方面看看老师的状态,另一方面,做一些听课记录,课下和老师交流意见,帮助他们更好开展教学。
——陈红,带的高中班只有5个学生,“像带研究生一样”,其中有两姐弟,20多岁才转学过来,“我从他们写字开始纠正,天天抓他们单独辅导,”陈红说,她在医院工作的丈夫也被拉来帮忙,“21年了,只要我一到医院,老公的同事们都知道,我是带学生来看病了。”
——尹红梅,在特校工作20年了,之前教听障生,后当智障班的班主任,“当时正好当母亲不久,我就当他们是自己不懂事的孩子。”
……
“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正如校长宋志新所言,正是拥有了这样一批潜心教育、淡泊名利、矢志不渝的教师,才有了衡阳特教事业56年的薪火相传,才能让更多 “折翼的天使”重新展翅翱翔。
琼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