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少再有人视国学为“封建糟粕”。在很多领导干部的办公室,都摆放着成排的古典名著,然而,摆了不等于读了,更不等于懂了。一些领导干部学历不可谓不高,能力不可谓不强,但总让人感觉缺了点修养,少了分厚度。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当别人侃侃而谈荷马、西塞罗等他们传统中的“国学”时,竟腹中空空不知何以应对。以这样的素养,如何成为文明的担纲者,又如何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
国学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正如学者所说,中国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领导干部学国学,应该用知古鉴今的学习立场、多元开放的文化心灵,汲取传统经典中奔腾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并用之于当代社会。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在他看来,“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领导干部多看点国学,不只是提高自身素养,更将为推动国学走进普通民众做出表率。钱穆有言:一国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略有所知,并怀有“温情与敬意”。国学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一整套价值观和世界观,涵括了一个独特而温润的精神世界,而我们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也应该由此生发。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重要标准就是看其如何面对自己的传统,这应该由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看点国学,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传统中的智慧和我们的使命,返本开新,从文化复兴和文明再造的高度,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