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点国学,涵养底蕴
  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著名学者季羡林应邀为北大学生讲讲“国学”,一个在当时颇显冷僻的题目。季羡林劝同学们找一个小教室,以免人太少,“面子不好看”。出人意料的是,能容下400人的报告厅,连台阶上都挤满了人。在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的中国社会,这让季羡林热泪盈眶,认为大家对国学的热爱“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确,作为中华文明的观念载体,国学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花开满树,标示着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崛起之后的“精神还乡”。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少再有人视国学为“封建糟粕”。在很多领导干部的办公室,都摆放着成排的古典名著,然而,摆了不等于读了,更不等于懂了。一些领导干部学历不可谓不高,能力不可谓不强,但总让人感觉缺了点修养,少了分厚度。一些领导干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当别人侃侃而谈荷马、西塞罗等他们传统中的“国学”时,竟腹中空空不知何以应对。以这样的素养,如何成为文明的担纲者,又如何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

  国学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正如学者所说,中国传统需要“创造性转化”。领导干部学国学,应该用知古鉴今的学习立场、多元开放的文化心灵,汲取传统经典中奔腾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并用之于当代社会。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在他看来,“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领导干部多看点国学,不只是提高自身素养,更将为推动国学走进普通民众做出表率。钱穆有言:一国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略有所知,并怀有“温情与敬意”。国学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一整套价值观和世界观,涵括了一个独特而温润的精神世界,而我们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也应该由此生发。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重要标准就是看其如何面对自己的传统,这应该由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看点国学,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传统中的智慧和我们的使命,返本开新,从文化复兴和文明再造的高度,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据《人民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语言学中的国学传承
看点国学,涵养底蕴
丰子恺的趣味诗词
陈来:《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
从男人爱美角度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看点国学,涵养底蕴 2016-08-02 2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