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纯手工制作龙灯上千条
  ——探访衡阳县“龙”的传人屈政林

  ■本报记者  刘思远  通讯员  刘欣荣  陈 芬

  舞龙,又称耍龙灯,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俗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衡阳县台源镇的屈政林老人,今年已经69岁,20年来他纯手工制作各式龙灯千余条,是当地有名的“龙”的传人。

  据屈政林介绍,自己从小在家就喜欢编织,创造各种竹织品,成家后又受到祖传竹匠技术的岳父指点,更加苦心钻研其制作技艺。屈政林说,自己从竹篾匠到龙灯制作也是机缘巧合:上纪世90年代,有一次县文化馆需要制作一条龙灯参加比赛,在设计时就找到屈政林,要他帮助完成这条龙的竹制骨架部分。经过几个月的日夜摸索,屈政林终于完成自己制作的第一条龙并获奖,也是从那时开始走上了沉迷制龙灯之路。

  对近40道手工工序的龙灯,几十年来屈政林苦心钻研其制作技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改进。经他制作的龙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洋溢着喜庆,深受市场青睐。屈政林说,衡阳地区唯一一家专门手工制作龙灯的地方就是他这里,自己做的龙灯从来不缺买家,有的买家来自广州地区甚至是国外。

  多年来,屈政林不也热心参与各种活动,用手工技艺为家乡增光添彩。1998年,他花费长达6个月时间参与设计制作的九市稻草龙应邀参加“北京国际旅游舞龙大赛”获铜奖。2002年在中国(衡阳)首届船山文化节上,他与村民制作了一条56节310米长的稻草龙,受到了中外客人的高度赞赏。

  为了龙灯制作手工艺得以传承延续,经屈政林多年劝说,现在在外工作的儿子、女儿、孙子都回家跟他学习龙灯制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105岁的杨绛先生走了 《我们仨》终成绝响
石鼓:非公经济上缴税金占比近五成
党员沉入基层帮扶困难群众
衡山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确保每个党员不掉队不遗漏
20年,纯手工制作龙灯上千条
衡阳日报版面八A0820年,纯手工制作龙灯上千条 2016-05-26 2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