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残障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这是新时期国家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总目标。让残疾孩子接受规范、科学的康复和教育,既是对孩子权益的保障,也是提高孩子快乐指数,融入并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教育方针,办学57年来,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在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一、阳光普照,帮助更多的残障孩子圆入学梦
如何让教学为残障儿童的生活服务,把学科知识转变成学生的生活能力?这些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树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的办学宗旨,通过分类指导,注重对残障孩子的个别化教育、生活自理能力及语音等训练,让他们的身心逐步得到康复,并在康复和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还设置了音乐、手工、书画等课程辅助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活动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树立信心。
今年我校计划扩大招生,凡是愿意来我校就读并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适龄聋童和盲童,我校全部接纳,实现教育的零拒绝;对于适龄智障儿童,县区户口的智障儿童到县级特校就读或者到户口所在地附近的普校随班就读。城区户口的适龄智障儿童,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城区轻度残障的孩童可以到户口所在地附近的学校随班就读,我校将派出专业教师巡回指导,个训支持;城区中度残障的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童可以持户口本和残疾人证来我校就读,我校2017年由原来的招收智障1个班扩招到3个班,已为更多有智障孩童的家庭排忧解难;城区重度障碍、多重障碍的智障儿童我校计划用送教上门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的关怀。对于特殊教育的教师而言,没有机会去挑选所谓英才,面对身有缺陷的残障孩童们,我们不能拒纳,依然满怀热情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们弥补缺陷,挖掘潜能,真正折射教师拥有“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二、文化浸润,帮助残障孩子圆回归社会梦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安全文化。面对这一群看不见、听不见、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我们特教人用责任和大爱,诠释一种坚持与梦想,保护学生生命安全,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理解残疾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让孩子们处于生命自在的状态,以孩子更多的支持教育,给孩子们更多的生命空间,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志愿文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推进,来自社会各届的关爱氛围越来越浓。建发设计公司送来几万元的图书,市残联基金会送来读书卡,方正集团捐赠校服,肯德基湘江店送来爱心早餐,驻衡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周末与孩子们在一起……今年,在团市委的高度重视下,衡阳市青少年宫派出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为我校舞蹈、声乐、器乐、播音主持、绘画、书法等兴趣小组上专业课,开展“成长与蜕变”关爱特殊学生公益艺术培训活动,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的艺术素养,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点赞。
在此基础上,我校师生也开展了志愿活动,因为我校绝大部分孩子除了月假回家,周末都在学校,这些残障孩子小小年纪,五六岁就离开家,离开父母,很可怜很辛酸,所以学校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推行“温暖周末”爱心志愿活动,将住校生带回家体验家文化,力争多些温暖之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大爱无疆的真正体现。
科研文化。特殊教育的教师扮演的是特殊角色:教师、心理咨询师、康复保健师,承担课题,钻研理论,深入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残疾类型、成因、程度、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我校今年将完成省级课题《学前教育融入聋校一年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与融合”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我校成立了星空工作室,申报十三五规划省级课题《自闭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以特殊教育学校情境教学为例》,希望在实践中探索,为自闭症儿童领域的研究尽心尽力。
微笑文化。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师生用文化积淀、真诚美德、善良品质、自然朴素、勤劳向上共同组合成生命素养,不抱怨,不指责,不嗟叹,调动自己的热情与激情,传递正能量,创造幸福生活。
阅读文化。我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根据三类残疾孩子的认知能力,给幼儿园和智障的所有学生购买绘本、手工制作和培养行为习惯的《好妈妈讲故事》;给低年级聋童买拼音版世界名著和科普类图书;给高年级聋童买了中国四大名著、写作辅导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和校园小说。2016年在团市委的帮助下,建了希望阅览室。引导孩子们与书为伴,在书香中成长。
我们所有的文化建设落脚点始终是家园文化:静心之家,温暖之家,希望之家。我们要求全体特教工作者用淡泊的情怀,打造静心之家,用大爱和责任,打造温暖之家,用满腔的激情缔造冉冉升起的希望,让所有的残障孩子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作者系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