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是盛装墨汁之器,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根据存世的墨盒上撰刻的年款,业内基本认同,墨盒始创于道光年间,其材质大多用白铜、黄铜做外壳主体,内胆则多用紫铜,胆内夹存丝绵,储存墨汁能保湿不易挥发,随时使用又可方便携带,是晚清民国时期文人墨客案头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品。
因为铜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加上主人使用留下的自然痕迹,久而久之,在铜墨盒的表面会形成一种咖啡或者深色的老旧包浆,上手把玩,其色纯熟光亮,甚得刻铜爱好者的喜好。
如果要给铜墨盒分类,可谓种类繁多。
按工艺分。首先要讲铜墨盒的材质,铜墨盒的盒盖与盒身为一般白铜或者黄铜,底部往往为红铜,最常见的为黄铜和白铜墨盒,还有黄铜、白铜、紫铜三种材质共用的墨盒,名曰:“两镶或三镶”,在云南还有一种工艺品种——乌铜走银墨盒,工艺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展现品牌,很多制作铜墨盒的店铺还会在底部打上店铺的名号,如万丰、清秘、荣宝、同古堂等。
按形状分。刻铜墨盒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其形状除传统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扇形、心形、连体形等多种多样的形状。有的体形巨大豪放,有的小巧古朴,玲珑秀气,令人珍爱。
按内容分。铜墨盒表现形式主要以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形式出现。其涉猎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能,在书法文字内容上,小到修身养性的文言警句,大到洋洋洒洒几百字甚至近千字的古代名篇,如《兰亭集序》、《出师表》等,都能通过刻铜大师的妙手,跃然于方寸之间。以绘画为主题的,多绘刻人物、山水、鸟虫鱼兽、亭台楼阁等。画面多为写意风格,通过刀刻线条深浅、粗细的变化,勾勒出物象的神情气韵。这一类别中的艺术审美和经济价值,尤以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等名家参与绘画供稿的为上,亦称画稿墨盒。当时很多文人之间,名士之间,甚至都以铜墨盒互赠,以示风雅。
说到刻铜,不得不提及操刀执笔的刻铜大师,其中有两人水平堪称一绝。一是清代刻铜名人陈寅生,正是他,首创了在墨盒上的刻铜艺术,他的刻铜作品,纤细秀丽,不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人物都能游刃有余,特别是他的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可谓字字珠玑,飞云流畅。现今的刻铜发烧友,都以拥有一方陈寅生的刻铜真迹为荣。二是民国时期的刻铜大师张樾丞,他继承吸收了汉唐以来篆刻、竹刻、刻瓷、平雕等各家之特长,使图案表现更加灵动,他的刻铜作品刀法精湛,正是他,把铜墨盒的艺术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刻铜墨盒,有铜色之美,书画之美,还有上手把玩之乐,随着刻铜发烧友的钟爱和推广,其收藏价值与日俱增,必将成为文房收藏门类里一支异军突起的新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