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连武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自去年10月开始探索“新型医联体”,与一家总部在苏州的心脏诊疗中心合作,该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免费向基层医院提供心电图机和动态心电图机。患者可在基层医院进行心电图方面检查,然后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南华医院医生的诊断,逐步实现——
为了了解“新型医联体”模式,3月8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原415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刘欢,他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进行操作。首先,他打开一个微信公众号“咚哒心电”,随即出现一个“远程心脏诊疗中心”界面,再点击“我的咚哒”后,选择“上班打卡”,这时界面出现“亲爱的刘欢医生,您上班已打卡,您现在可以接收心电数据了。”的字样。
“现在,我就可以接单了。”刘欢告诉记者,“只要平台上有发单,我就可以抢单,就像滴滴打车一样。”
记者了解到,“订单”的内容是患者的心电图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第三方机构专业人员给出的初诊意见。刘欢只需用极短的时间查看,便可以做出复核或者提出诊断建议,再回传给第三方机构。更为新鲜的是,这些心电图并非患者在南华医院检查生成,而是一些县市、乡镇、社区等基层医院,它们通过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互联网+医疗”形成的“新型医联体”,实现了不在三甲医院做检查却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会诊。
刘欢说:“从接单到出结果,不到5分钟,患者可以拿到署我名字的心电图检查报告。”
“不用排队挂号,既省时又省心,还是三甲医院主治医师会诊。”前几日,珠晖区七一二小区的张大爷觉得心律不正,他没有像以前那样跑到医院去,而是在社区医院直接就做了心电图检查,几分钟后他就拿到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的检查报告。
张大爷享受的方便、快捷,源于该院“互联网+医疗”催生的“新型医联体”所释放的红利。
5分钟内拿到三甲医院诊断报告
借助互联网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小峰告诉记者,该院“互联网+”医疗的“新型医联体”探索,开始于2015年10月。
当时,马小峰下乡走访时发现,有些基层医院甚至连心电图机都没有,有些有心电图机可不能诊断,“这样容易延误病情,要是遇到急性心肌梗塞或恶性心律失常,病人就危急了。”马小峰说。
2015年,国务院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给予相关政策的同时,提出了不少新任务。
马小峰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群体庞大,发病急、重,对首诊医师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马小峰以心血管内科为切入点,建立了“远程心脏诊疗中心”。
2015年底,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与一家总部在苏州的心脏诊疗中心合作,该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免费向乡镇、社区等基层医院提供心电图机和动态心电图机,同时培训操作人员,操作仪器和上传心电数据。
“如此一来,这些基层医院至少在心电图这块的短板,不用花费一分钱就给补齐了。”马小峰说。
自2015年底开启“互联网+新型医联体”模式,截至目前已覆盖了衡阳地区6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郴州、湘潭等周边地市基层医院也有“加盟”。马小峰介绍说,第三方机构目前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布点,最终投资总额将超过8千万元,实现全省覆盖。随着设备的下沉和布点,“新型医联体”成员正在迅猛增加。
马小峰说,如果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或恶性心律失常,医生当即建议患者转院,指导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据悉,春节前后,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远程心脏诊疗中心”完成静态、动态心电图远程诊断2500余例,筛查出异常心电图500多个,抢救急诊心脏病人18人。而且,该院在远程心脏诊疗上都是不收费的。
“有个患者刚到楼下,我接到后说出他的名字和检查情况,患者家属都觉得不可思议。”马小峰说,“通过远程心脏诊疗中心平台,我早已拿到了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制定了医疗方案。”
目前,“互联网+新型医联体”仅限于心电图远程诊疗。马小峰说,未来医院将会扩展至胸片、胃镜等,不断丰富远程诊疗的内容,更好补充基层医院的短板,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新型医联体”不断扩大,远程诊疗超2500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