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如何补齐“县域不强”的“短板”? 1月12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亿龙参加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耒阳市代表团会议时强调,县域经济发展要牢牢抓住“三件事”——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菜单,把城乡统筹作为主攻重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这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菜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道路,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建设。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上做文章,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菜单。
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方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加速实施,为加快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深入研究,主动对接,努力把政策红利转变为发展效益。
引进中国五矿建设水口山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中油金鸿”投资打造界牌陶瓷产业园……我们可以看到,我市县域经济正在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创新发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
总体来说,县域经济要始终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 必须适应生产要素配置新变化和消费需求升级新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要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把特色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断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