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7月底,衡山县发生自气象资料记载以来最严重的夏旱。全县平均降水量比历史平均偏少7成。日气温超过35度共42天,超过36度35天,气温之高为历年之最。全县17个乡镇已普遍受灾,101条河流断流,13座水库和5880座塘坝干涸……
衡山县县委、县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转作风”专项活动的最大实践,作为党员干部“转关键、解难题、见实效”的鲜活载体,领导干部要冲锋在前,与群众团结一心,鏖战旱魔,在旱魔肆虐的衡山大地谱写了一曲曲温暖人心的“抗天”赞歌。
领导干部“冲锋在前”
—— “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
旱情出现后,衡山县委、县政府紧急行动,周密部署,把抗旱救灾工作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县委先后5次召开常委会,7次召开抗旱专题会议,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行动、最扎实的作风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要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转作风”专项活动的最大实践,作为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鲜活载体,领导干部要冲锋在前,以身作则。
20多名县领导分赴各片区、进村入户、下田间地头,看苗情、查旱情,了解抗旱工作,现场解决抗旱资金、设施等问题,科学指挥调度,增强抗旱实效。县委书记周建“连轴转”,从最北的长江镇到最西的长青乡,近一个月来,全县大部分乡镇都留下了他亲自指挥抗旱的身影;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秦方进刚来衡山上任就带领水电局干部奔赴旱情最严重的区域,科学指导,合理利用水源……
县领导忙碌的身影,为全县各地各部门抗旱救灾树起了挺立的标杆。“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群众用水最难的地方去!”“同心同力抗旱,真心真情解难。”成为各级各部门的抗旱写照。全县实行“县领导包片,部门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包户”抗旱制度,层层明确目标,人人落实责任。“进农村、下农田、住农家。”各级领导干部把工作力量前移到抗旱救灾的最前沿,使全县形成了由党委牵头、政府组织、部门配合、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抗旱局面。
抗旱服务队“鏖战火线”
——“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将第一时间赶到!”
面对特大旱情,衡山县各级各部门及各个乡镇分别组建“抗旱服务小分队”,1200多名工作队员迅速成为一线组织群众抗旱的生力军,积极指导和组织群众抽水、引水、排水。
近半个月来,衡山县电力局5个基层供电所全员取消休假,组织了10支党员抗旱服务小分队,深入乡镇抗旱一线,服务抗旱。该局抗旱服务队正处于24小时随时待命状态,只要群众抗旱有需求,他们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
正值双抢时节,又碰上往年少有的大旱,马迹镇广大农户普遍感到人手短缺。为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马迹镇党委、政府以镇里的机关干部为班底,专门成立了一支支农志愿者服务队,根据镇里的日常工作安排,合理调配支农的时间和人数,主要帮助农民开展双抢和抗旱服务工作。
各抗旱服务队在组织群众积极抗旱的同时,把详细旱情报告给县委、县政府,反馈给自己所在的单位。各单位结合单位职能,全力配合抗旱保春耕。县水利局迅速对全县水库容量进行调查,制定用水调度计划,科学调度中小型水库、塘坝等水源,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旱情监测及气象服务工作,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各乡镇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及时将气象信息传达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群众抓住有利时机下插。
旱情考验先进,抗灾诠释优秀。衡山县各支抗旱服务队在抗旱前沿、帮民困、解民难、安民心,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000余户,帮扶资金150余万元,投入抗旱机械1000多台套,灌溉农田3万多亩,有效缓解了旱情,赢得了人民群众饱含真情的敬意和信赖。
党员干部全力以赴
——“哪里有旱情,我就战斗在哪!”
旱情发生后,马迹镇水管站站长彭建彬一直坚守在抗旱一线,连续近一个月高强度的工作,让他身心疲惫,7月22日在长岭村、牌楼村查看旱情时,出现中暑情况被紧急送医;当天,病情有了稍微好转的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7月23日上午,马迹镇支农志愿者服务队到农户家中帮忙抛秧插田,他不顾身体不适主动参加支农活动。
“在抗旱中创先争优,在抗旱中检验作风!”肆虐的旱魔,正是检验党员干部情系百姓的“试金石”。在“干部下基层抗旱救灾”主题活动中,全县共有2000多名党员干部奋战在抗击旱灾第一线。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哪里旱情最严重,党员干部就战斗在哪里。
在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下,衡山遍地,随处可见干部群众抗旱救灾的动人场景:干群一起抢修坏损的堤坝沟渠,打井挖水。干群同心,成为衡山县抗旱一线的坚强壁垒……
■本报记者 谭晓波 特约记者 夏建军 通讯员 李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