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来,雨母山作为衡阳的求雨、胜地,赤松子坛一直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也留传着不少求雨应祷的佳话。
唐元和四年 (809),时衡州境内火灾旱灾频繁发生,时任衡州知府的吕温乃祈雨于雨母山,甘霖随祷而至,一连下了三天,合郡有“吕公雨”之颂。
当时正值刘禹锡赴衡阳看望吕温,曾陪同其一道去雨母山求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云阜祷雨歌》,以彰其事。其诗曰:
“云阜胜境由天作,
形势 镇磅礴。
化工神妙非雕琢,
怪石奇山似蓬弱。
古来云是飞来石,
布露兴云在掌握,
有祈必应真的确,
亲验其然语非谑。
偶因旱魃肆为虐,
火旗烧空诚炽火高,
金石斯时尽销铄,
禾稼焦怙被熏灼,
父老填门诉民瘼,
争讶雨母堪祷祈。
吕公化光才卓荦,
专城衡州受寄托,
我忝宾客来会约,
肯畏勤劳或推却?
车骑连镖逊鞭著,
夹道传呼真踊跃。
引睇雨母云闪烁,
岚气氤氲无帷幄,
下马帝祠步急切,
仓忙趋走心处恪,
摆香设案诚祷祈,
工祝致告神喜诺。
须臾苍天云邈邈,
雷电掀轰交煜炫,
轻飘疏雨随车落,
良久淋漓日不恶。
甘霖三日无停 ,
既优仍既渥。
嗟嗟雨日易正时若,
田畴万顷回枯涸,
长农尽夸有收获,
老圃亦言枣堪剥。
病者自痊何用药,
忧者胜欢皆大噱。
僚 相亲劝杯酌,
满堂嬉笑相酬酢,
合郡军民同此乐,
风俗顿然复醇朴。
惭予性拙兼无学,
记迷神工多忽略,
安能长虹巨笔辞丰博,
写出云阜同五岳?”
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衡州知军陈传良因天旱于雨母山白云观祈雨应祷,奏请当时的皇上宋哲宗,赐该观名妙寂真人。
传说清雍正年间,有一年夏季久旱不雨,百姓遭灾,当时衡永郴桂道主政朱道台,听说雨母山帝喾、赤松子很灵,便亲自上山祈雨,果然见效很快,“虔诚祈拜,雨泽立降”,皆大欢喜。朱道台于是亲题“雨母山”金字匾牌一块,挂于帝喾祠。按《清泉县志》记载,当时的官方在城区内建有社稷坛、常雩坛,供奉山川雷雨之神,求雨仪式多坛内举办。估计当时的朱道台在城内多次求雨不得的情况下,心情急切才亲临雨母山求雨,而雨母山上赤松子有灵,也终于没有让其失望。
即将开光的雨母山赤松观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主祀赤松子的宗教场所,雨母山赤松观总占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3156.48平方米,主体建筑朝拜区由三进院落、五个殿堂组成;附属设施生活区和游览区由二个院落和花园组成。
赤松观的整体建筑依山而建,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与群山相互辉映,宛如天成,充分体现了道教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朝拜区殿堂的设置简洁而不失庄严,置身其中让人肃然起敬;神像的安奉更是独具匠心,在这里不但有太虚真人赤松子上仙的圣像供人顶礼膜拜,更有帝喾、财神、观音、月老、送子娘娘、药王、吕祖、灵官等仙贤圣像供奉其中,以满足十方善信的信仰需求。
生活和游览区则力求自然,以原有人文景观飞来石、仙人洞为中心,依山而增建有观景台、太极小广场,《叱石成羊》故事石雕等。来到这里和风畅漾,松涛阵阵,虫鸣与鸟唱交替,山头野花争艳,远处群山怀抱着雨母湖随风舞动,给人心旷神怡、超然脱俗之感。走在太极小广场上,领略道教文化太极、八卦的玄妙,随道长练上一套道教养身功,身心俱修,亦是快哉乐事,不虚雨母之行。重建的赤松观处处洋溢着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向人们诉说着“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据悉,我市道教协会不久也将迁至该观。
赤松观住持王理炎道长告诉笔者,为感恩一切因缘善果,赤松观定于5月31日(农历四月廿二),举行迎神开光祈福大典,将连续两天举办祈福道场,为民祈福纳祥、禳灾却祸、招财延寿,并向报名参加祈福法会的信士赠送炭雕漆金镇宅招财开光符,广结善缘。
未来的赤松观,将大力加强与本土信教群众的密切联系,引导他们过好宗教生活,在积极推进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宗教活动场所的独特作用;在赤松子神诞日等重大宗教节日举办大型祈福活动,弘扬赤松子崇拜;以推广赤松导引功等道家功法为切入点,推动养生文化的普及;还将以赤松文化为主题,加强与外界文化交流,推进本土宗教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研究。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赤松观将成为我市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和信教群众心中的寻道胜地。
山
召
晓
山
雯
派
月
雯
沐
雯
郭
宋
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