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道德生成观
  走近孔子《论语》现代句读19

  张长元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这句话已成为国人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对此,人们有两种解读: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⑵志于修德养性的人,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和朋友们互相切磋。以⑴为众。本文基于⑴来讨论。

  为什么“德不孤,必有邻”呢?孔子没有说。现实生活中,情况往往相左,道德高尚的人是比较孤立的,即所谓“山尧     山 尧者易缺,白敫   白敫  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就拿孔子本人来说,虽然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然而,他活得并不潇洒,朋友也不是很多。《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在时人眼里,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怪物”。周游列国时,孔子已经是一个文化名人,适郑,郑人不但在形象上丑化他,还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也自我解嘲:“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参见《史记·孔子世家》)作者写到这里,直要为孔子而哭:遭际如此,为什么还要大声疾呼“德不孤,必有邻”呢?通读《论语》20篇,无见孔子对世人的埋怨,唯见其“人不知而不愠”的快乐温和形象。这也许就是孔子令人喜欢和敬仰的原因吧。

  孔子坚信“德不孤,必有邻”,且终生“据于德,依于仁”,在骨子里是有他的想法的。这就是:道德是人人所需要的,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是一种融化在人血液中的“良知”。因此,有德性的人在道德修养的征途中,必然有一种“道德自信”,这种自信首先不是“乞求”别人对己的同情、好感与赞扬,也不是“居高临下”地去“布德”或感染别人,而是认为,埋在人们内心的“道德良知”,如一颗种子,在适宜水分温度条件下,终会发芽,理解德者并与其为友。这种理念或想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会道德需求发生论。当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道德也可能是一个“稀缺物”,但只要有人在,“道德良知”是不会泯灭的,道德是永存的。下面,让我们听听孔子的说法。

  孔子相信“天命”,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周游列国时,宋国大夫桓   要杀他,“子曰:‘天生德于予,桓   其如予何。’”(《述而》)意思是:上天把道德赋予了我,桓   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认为,人与人的情感是受命于天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他不怨天不尤人,认为学好人世间的事就可以上达于天,天就会知道他。

  孔子甚至认为合道德的礼乐制度的存废都决定于天。孔子被匡人拘禁时,他对学生说:“文王既没,文不在  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孔子提出“德不孤,必有邻”,是建立在由己及人,即“外推”的基础上。他认为人都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的。既然“天生德于予”,那么,“性相近”也必然赋予彼以“道德良知”,“彼”与“此”在道德的轨道上必然会相互接近、与其为邻的。顺便提及的是,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导致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大讨论,直至当下。道德需求与生俱来,道德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是否说得通呢?这就是所谓“道德发生论”或“道德需求论”。我们知道,孑然独立的人,是无德的,即不需要道德,只有人与人发生关系的时候才有道德。因此,道德发生于“人群”亦即社会中。而人是趋利的动物,人人趋利而无节制,其结果是“同归于尽”。而要保持趋利本性又不至于“同归于尽”,一种自愿遵守的“规范”——道德就发生了。道德是人类“制恶”的自然需求。而我以为,权利的相互制衡是道德生成的重要机制。这权利,就是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就是人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权。大而言之,“你死我活”是没有道德的,且会导致人种的灭绝;只有“你活我活”才产生道德。因此,道德是权利平衡的工具。然哉,不管怎么说,人应该是一种有德的动物!

  艹

  幺幺

  魉

  魉

  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肖培:衡阳保卫战的田野调查者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道德生成观
致富不忘乡里 善举福泽乡亲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德不孤,必有邻”:孔子道德生成观 2013-04-20 2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