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翰故居,位于衡阳县洪市镇礼梓村余家组,又称“合家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余年。大院二进六厢,共有房屋45间,面积2316平方米。2002年,夏明翰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润青 实习生 宁心放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83年前,28岁的夏明翰临刑前写下了这首正义凛然的《就义诗》,世人广为传颂。
6月1日,我们驱车前往衡阳县洪市镇礼梓村夏明翰故居。车行途中,我们的思绪在“砍头不要紧”的诗行里翻涌。
出身官僚家庭,却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前临水塘,背倚青山,夏明翰故居肃穆而安宁,斑驳的墙壁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故居讲解员曾红桔告诉我们,夏明翰故居又称“合家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余年,大院二进六厢,共有房屋45间,建筑面积2316平方米。
她用手指着故居的一间屋子说,当年,夏明翰就是从这里砸窗逃出,离家走上革命道路的。
1900年,夏明翰生于湖北秭归县。他出身官僚家庭,祖父夏时济在清朝做过户部主事,父亲夏绍范是清朝诰授资政大夫,1901年钦加三品衔。辛亥革命后,夏时济带着全家回到衡阳。
1917年春,夏明翰进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他在一些进步老师、同学的教育、带动下,参加了衡阳学界爱国组织“砂子会”,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这期间,夏明翰写过一首讽刺军阀政客丑态的配画诗:“眼大善观风察色,嘴阔会吹牛拍马,手长能多捞名利,身矮好屈膝磕头。”
1918年4月,北洋军阀吴佩孚攻入衡阳。夏时济奴颜婢膝地去拜望吴佩孚。之后,吴佩孚也到夏家回拜。在吴佩孚离开夏家时,夏时济竟打着赤膊送其出门,口说:“坦坦赤心,以诚送行!”
夏明翰看到祖父的丑态,非常愤怒,他冲进厅堂,把吴佩孚写的一幅条幅撕得粉碎。
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夏明翰与各校进步同学一起,到社会上进行爱国宣传活动,并联合各界人士通电全国,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同年6月17日,湘南学生联合会在衡阳成立。在学联活动期间,夏明翰曾被选为学联第三任总干事。在查禁日货斗争中,他带领调查组和学生义勇军到仓库、商店清查日货,并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焚烧日货大会”。
夏明翰的爱国行动惹怒了富商豪绅,他们找到夏时济,要他严加管教夏明翰。夏时济痛责夏明翰,把他锁在一间屋子里不让外出。一天晚上,夏明翰砸破窗户,又到院里把祖父视为官运亨通的宝树砍倒,从此闯出夏府再不复返。
而今,这座故居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每年有十几万人来这里参观。”曾红桔说。
就义前在给妻子的信上留下带血吻印
步入故居陈列馆,眼前摆放的一件件文物讲述着这位革命烈士的人生点滴。
一封信,书写着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1920年秋,夏明翰来到长沙,面见仰慕已久的毛泽东。第二年冬,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他领导的人力车工人罢工,迫使长沙县知事宣布削减车租。湘绣女工郑家钧在掩护领导罢工斗争的夏明翰时右臂中弹受伤,夏明翰经常来看望她,赞扬她勇敢、坚强。两人在接触过程中畅谈理想,交流革命体会,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纯洁的情感。
1926年秋,郑家钧和夏明翰在长沙清水塘一间简陋的民房里举行了婚礼。
女儿降生不久,夏明翰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通缉。在险恶形势中,(下转第六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