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定蓉 实习生 吴 数 通讯员 胡小敏
“杨医生,您今天在医院吗?我想带父亲来请您看看病……”近日,刚查完房的衡阳县人民医院二外科(骨科)主任杨为为接到了一位患者家属的电话。这样慕名而来的情况,早已是他从医十九载深耕不辍的生动注脚。
对待患者,他如春风化雨;对待工作,他精益求精;对待同事,他以身作则。十九年从医路,杨为为始终坚守初心,凭借强烈的责任担当、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深厚的医者情怀,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与赞誉,用仁心妙手为万千患者撑起一片健康晴空。
医者担当:精进医术不止步
从医之路,是一场需要持续精进的修行。多年来,杨为为始终将学习摆在重要位置,通过钻研临床知识、积累实践阅历、总结诊疗经验,不断探索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学习中提高自我,在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06年,杨为为在县外某医院开启从医生涯。2009年调任衡阳县人民医院后,因岗位需要,他从普通外科转岗至骨外科。尽管同属外科领域,但骨科与普外科的专业差异显著。面对全新领域的挑战,他开启了“学中干、干中学”的攻坚模式:向专业书籍求知、向上级医院专家请教、积极参与国家及省市级专业培训。日复一日的深耕细作,让他的诊疗水平快速提升,在每个岗位上都以实干赢得了同事与患者的认可。
用心行医:让治疗更有温度
“我们当医生的就是要尽心帮助到病人。”这是杨为为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来,他始终以责任心、耐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全力提升患者的信任度、安全感和就医体验。
家住西渡镇的76岁刘大爷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年,不慎跌倒后腰背部疼痛难忍,儿子曾带着他辗转多家医院检查,最终被诊断为多发性胸腰椎骨折。但因刘大爷年事已高、基础病多,手术风险较大,多家医院建议保守治疗。然而,一个月的保守治疗后,刘大爷病情未见好转,他和他的家人非常苦恼。后来经人介绍,刘大爷的儿子背着他到衡阳县人民医院就诊。杨为为在详细了解刘大爷的病情,仔细检查评估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病情与治疗方案后,最终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杨为为组织科内会诊讨论手术方案、周密部署术前准备工作,还主动与刘大爷聊天,缓解其内心紧张和焦虑。之后,他为刘大爷实施了“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刘大爷疼痛即刻减轻,第二天便能下地行走。“杨主任的医术很精湛,是值得信赖的好医生。”刘大爷及家人的评价道出了广大患者的心声。
日常工作中,杨为为穿梭于门诊、病房与手术室之间,常常一台手术从上午持续到下午,午饭、晚饭合并成一顿已是常态。但不管手术、会诊到多晚,他都会到病房看看当天术后患者的状况,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并同明天手术的患者聊聊天,说说病情和准备手术的情况。“做到时刻对病情心中有数,让患者和家属更放心,也是我作为医生的职责所在。”杨为为将吃了一半的盒饭放在一边,拎着病历本朝响铃的病房走去。
医路同行:精于术亦诚于心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是杨为为的工作准则。多年的辛勤付出,让他练就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能力。
每次手术前,他都会制定详尽周密的方案,不放过任何细节;手术中,聚精会神、精益求精;手术后,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助力患者康复。
2024年10月7日下午,56岁的张阿姨因股骨颈骨折,被女儿送入县人民医院骨科。经过细致的检查后,杨为为决定次日即为其手术。在得知张阿姨因紧张而食不知味时,他立即来到病床前,一边拉家常,一边详解手术过程,及时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杨主任帮我做手术,我放心!”第二天进手术室时,张阿姨拉着他的手对儿子说。
“再多的奖杯,也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无论在门诊、病房,还是手术室,杨为为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患者当成家人看待。“如果这个病人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做?”他不仅这样想,更用实际行动率先垂范。
从医十九载,杨为为在救死扶伤的路上不断突破自我,众多患者在他的救治下重拾健康。在旁人看来,医生职业既辛苦又忙碌,但杨为为却乐此不疲、初心不改。他说:“每当看到患者满意地出院,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