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底,各行各业流行各种总结,梳理一年的得失,展望来年的期许。
今年,我也想凑个热闹,把自己一年的见稿拿到朋友圈“晒一晒”,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我是一名小作者,像是一个从大山沟里走出来看世界的人,远近高低全然不顾,因为眼前全部是外面的风景,每一处到过的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
看了别人的统计和总结之后,我真切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看多了几个作家的总结以后,我的自卑之感也油然而生。好在,我脸皮厚七分,安慰自己“小学生何必跟大学生比”,顿时就轻松自在了许多。大学生那么多,人人争着上清华和北大,如今或将来,都不太现实。办法倒是有一个:先成为一名优秀的普通大学生,再把“清北”当成考研考博奋斗目标,很有可能水到渠成。
说自己写作是源于小时候的梦想,估计有不少人会笑话我。平时的我,大大咧咧,该吃时吃,该喝也喝,特别是偷懒的时候也积极踊跃。人到中年还谈梦想,肯定是脑袋被门挤,要么是受了哪门子刺激?2019年,我转业地方工作,到现在码了二三百篇文章,还真是想成就自己儿时梦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重人生境界,不经历一番大彻大悟的修炼,肯定不能参透其中的道理。
写作伊始,我追求写成一篇是一篇,追求丑媳妇能被人家相中,追求朋友圈点赞一大片、转发分享一大片。慢慢上道之后,开始追求写什么,写什么耳目一新,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在写稿、改稿、投稿的磕磕碰碰之中,我逐渐感受到读书写作、输入输出、多产高产的种种乐趣,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一份情怀,不再在乎会不会马上发表,不会在意有无稿酬。坚持两年多,我领悟到,自律就是一种狠劲,没有为什么,也无需证明什么,你喜欢就去做,做,就争取做得更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比较,是写作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看到别人的好文章,于是细致研读,找寻自己的差距,正视自己的不足,勤写多耕,深浅尝试,蹒跚悟道,这也不失为一种自我鞭策之法。看多了好文章,自然又少不了比较,自叹不如的同时,就会开始怀疑写作的思路对不对,这样下去会不会写进死胡同?一旦生疑,写作的韧劲也就松懈下来,若是长此以往,就会应付了事。
我的经验是,“不求好句,只求好意”。这话是欧阳修老师一千多年前说的。我以为,写不出千古名句,求不来一语惊人,写出好的意境还是相对容易。一篇文章,读来有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只要能给人美的感觉,都称得上是篇好文。在我看来,写作,亦是写故事,亦如讲故事,能把话说清楚,道理讲通透,看你文字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一刊一文一风格,写人写事写万物。我不敢总结所谓写作经验,能够总结的,只有自己内心的欢喜。亲近文字,慢养文字,敬畏文字,这应该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应有的态度。